︿

瑞典與波羅的海國家已發出友台共鳴

湯名暉 2022年05月20日 07:00:00
瑞典與芬蘭兩國在歷史上都對俄國有著負面的歷史記憶,但也讓俄國頭痛。(後方-瑞典國旗/前方-俄羅斯帝國雙頭鷹/美聯社)

瑞典與芬蘭兩國在歷史上都對俄國有著負面的歷史記憶,但也讓俄國頭痛。(後方-瑞典國旗/前方-俄羅斯帝國雙頭鷹/美聯社)

烏俄戰事引動歐東不安

 

今年2月再起的烏俄戰事迄今,引發歐洲東側國家對俄國擴張權力的不安,大多警慎戒備俄國,基於文化與地緣因素,歐洲東側大抵可分為三大區域,分別為首當其衝的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ad Group)、波羅地海國家、以及北歐國家(Nordics)。其中,維謝格拉集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波羅的海國家為: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北歐國家的挪威、丹麥已和冰島已加入北約,惟瑞典與芬蘭近期才申請加入,但在1995年瑞芬兩國加入歐盟起,便是北歐防務合作(NORDEFCO)與遠征軍聯合部隊(JEF)成員。

 

上述三大區域之歐洲東側國家原先並非盡在美國-北約的集體安全體系之下,但在烏俄戰事的衝擊之下,讓一向慎微的芬蘭和19世紀以來保持中立的瑞典陸續表態加入北約,歐洲東側由北到南完整的抗俄合縱體系儼然成形,除匈牙利與俄國有天然氣管線利益關係之外,基本面對俄國的立場相近,歷史上都曾受俄國侵攻或佔領,自1648年西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overeignty)以來,除拿破崙戰爭的反法大聯盟時期以外,未曾與俄國有過友好關係,烏俄戰事再起引動歐洲東側不安。

 

權力與境遇差異 慎防合縱破口

 

雖然歐洲東側國家的立場大致反俄,但能否持續維持反俄熱度,更考驗其彼此的文化與權力質性的差異,是未來能否維持抗俄結構的重要關鍵。回顧歷史上同為集體對抗強權侵犯的經驗,中國歷史上曾出現的「合縱」或可參考。戰國時代,六國「合縱」抗秦,最終不敵秦國以「連橫」和「遠交近攻」的方式化解,主要的原因是各國的權力質性的差異,使得國家生存的目標不一致,以至於秦國得以突破地緣缺口。

 

從權力層面觀之,趙國經歷「胡服騎射」後遠勝韓魏兩國,韓國更是在「長平之戰」前發生上黨郡降趙以抗秦的事件,更反映韓國自身連自保的能力問題;楚國地廣,資源豐厚,民風強悍,有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諺語;魏國文化繁昌,儒門大家子貢、法家西門豹,和吳起等不同學派人物皆在魏國找到舞台。風流千古的戰國四公子中,春申君居楚、信陵君於魏、平原君處趙,其事蹟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三個國家的狀況。

 

楚國的春申君早期曾與秦國訂盟,後期卻又主持六國聯軍與秦國大戰函谷關未果,顯示楚國當時戰略的猶疑與不確定,也種下楚國滅亡的遠因,司馬遷亦評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司馬遷認為趙國的平原君利令智昏,貪圖上黨而使趙國40萬軍隊於「長平之戰」遭屠戮,邯鄲幾乎覆亡。魏國的信陵君雖有竊兵符拯救趙國邯鄲之危,「河外之戰」雖抗秦國,卻無法根本性化解三晉矛盾,使魏國僅次於韓國滅亡。以史為鑑,面對強國威脅,鄰近國家國力質性差異太大,目標難以一致,無法齊心抗敵。

 

4月28日瑞典國會提案通過將瑞典駐台北代表處的名稱變更為「瑞典之家」,與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的政策同調。(瑞典國會議員訪台/圖片取自外交部臉書)

 

俄國向來忌憚北歐國家

 

回顧本文討論的歐洲東側國家亦有相似之處,特別是國家權力的差異更是顯著。北歐國家雖長期保持中立,但是在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更勝過波羅地海和維謝格拉兩者,瑞典和芬蘭的人類發展指數更位居榜上前五,人民對於社會福利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遠勝他國,科技成就聞名於世。

 

瑞典知名軍工企業紳寶集團(SaaB AB)生產的JAS 39(Gripen),和旗下考庫姆公司(SAAB Kockums AB)的哥特蘭級潛艦(Gotlandsklass)享譽國際,國防產業與軍工科技基本上領先三大區域所有國家。愛立信公司(Ericsson)亦有強大的通訊科技能力,與芬蘭的諾基亞(Nokia)更曾於二十世紀末為通訊產業頂尖企業,為北歐國家整體的國防能力奠定深厚的軍民兩用基礎。捷克雖是前華約的軍工大國,但是科技含量與層次仍不如瑞典,特別是在資通訊科技領域難以望其項背。

 

回顧歐東國家對俄關係,瑞典與芬蘭兩國在歷史上都對俄國有著負面的歷史記憶,但也讓俄國頭痛。瑞典於1721年的大北方戰爭敗於俄國之前稱霸波羅的海,更是彼得大帝畢生之敵。瑞典全盛時期坐擁芬蘭、聖彼得堡到愛沙尼亞等地,為北歐軍事能力最強的國家;芬蘭於一次大戰後才從俄國獨立,二次大戰時更以小博大,在瑞典族裔,俄軍服役背景的曼那海姆元帥(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的領導下抗擊俄國侵略,最終雖戰敗割,但自身付出7萬人傷亡的慘痛損失之餘,卻讓俄國付出32萬傷亡的不堪代價。

 

在此背景下,俄國對瑞典與芬蘭加入北約的反彈甚鉅,因為波羅的海和維謝格拉國家在歷史上多次慘遭俄國魚肉,只有北歐兩國曾對俄國造成壓力,但也顯露出歐洲東側國家彼此權力的差距,這不只是未來如何均質化北約防務的課題,更考驗各個國家能否有足夠的國力維持中長期的防務能力。美國與北約體系雖能提供武器與訓練,以及一定的補貼,但是常備軍的擴張涉及國家資源的中長期投入,如何兼顧奶油和大砲或許會考驗北歐國家的人民生活品質,但是在具備較完備的可持續發展與基礎建設條件而尚可容忍。

 

國力質量差異 俄國趁虛壓迫

 

然而,維謝格拉與波羅的海國家的情況可就不容樂觀,其能源一定程度的受惠於俄國的天然氣,在國家預算餅不夠大的情況下,國防資源的擴大投入將排擠經濟與社會政策資源,當前更是主要收受上百萬烏克蘭難民的國家,嚴重考驗其經濟能力與社會結構。承前所論,若北歐國家的角色類似戰國時帶的趙國,維謝格拉與波羅的海國家的境遇就類似於韓魏,可以預見俄國將會在斷氣之後持續以更強大的壓力威脅此區域國家。中長期而言,美國與西歐國家如何提出經濟保證與實踐承諾,將成為這些國家選擇扈或抗衡的關鍵。

 

有別於瑞典與芬蘭有著較成熟穩定的民主政治與可持續發展體系,維謝格拉與波羅的海國家的民主化始於冷戰結束,公民民主與社會發展的現代性仍與西歐國家有差距,如今卻得同時面對安置難民和抗擊強鄰的艱鉅任務,內部的民族主義情緒與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問題考驗民主進程,這些問題都可能成為俄國壓迫的施力點,使得區域國家處境更為艱難。

 

2015年,波蘭的民粹政黨「法律與公正黨」(Law and Justice, PiS)執政,波蘭和歐盟的關係惡化,波蘭憲法法庭(Constitutional Court)更於2021年10月7日裁定歐盟條約部分內容牴觸波蘭憲法,歐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於今年2月16日指出波蘭與匈牙利為民主倒退國家,影響波蘭獲取2021至2027年的歐盟發展資金。波蘭面對內外壓力之際,俄國更於4月26日提出對波蘭的斷氣處置,更考驗歐盟如何弭平民主與安全的矛盾。

 

俄反助「離岸大三角」拉抬台灣

 

俄國的威脅不只觸動歐洲東側國家的地緣政治漣漪,更有助美國「離岸大三角」的大合縱朝向立體化的結構發展。從兩洋之間的美國連結北大西洋的英國和南太平洋的澳洲,運用離岸平衡的地緣優勢作為頂層結構;西歐和東協作為中間地帶;歐東三大區域國家、日、韓和台灣,則分別作為歐亞大陸東西兩側抗擊中俄陸權板塊的前沿,從海洋至陸地邊緣以三重層次圍堵中俄向外擴展。

  

對美國而言,未來要能成功圍堵中俄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前沿國家能夠均質化,避免出現地緣缺口予中俄穿透之機。無論在國防能力、經濟發展,甚至建立與西方文明相近的語境都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美國鼓勵境遇相似的國家和歐洲東側國家加深關係,帶動當地成發展,可降低美國的投入。歐洲東側國家與台灣之間頻繁送暖有助當地均質化發展,亦符合美國利益。

 

在此脈絡下,4月28日瑞典國會提案通過將瑞典駐台北代表處的名稱變更為「瑞典之家」(House of Sweden),與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的政策同調,也與波羅的海國家陸續表示友台之舉形成共鳴之勢。同樣作為吳玉山院士所稱的「戰略斷層帶」,協同奏起百囀千聲的地緣政治樂章於歐亞大陸兩翼,台灣即使不是首席小提琴,也將是首席長笛。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