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家中老人、幼兒、慢性病患者才是關鍵

呂秉原 2022年05月30日 07:00:00
如果台灣也有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幼兒重症比例,那也是「不無可能」之事。(攝影:陳愷巨)

如果台灣也有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幼兒重症比例,那也是「不無可能」之事。(攝影:陳愷巨)

去年六月台灣曾有一波新冠肺炎「疫災」,約700名感染者不幸死亡,對照防疫單位最近發佈的新冠肺炎死亡個案,光是過去兩個禮拜(5月15日到28日)就有862例,可見新一波「疫災」已經到來。此時,比「搶買快篩,搶打疫苗」更重要的是「保護家中老人、幼兒、以及慢性疾患者」避免感染,降低重症風險,才能防止死亡悲劇繼續發生。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中心(CDC)今年年初發佈一項分析報告,他們從465家醫療院所蒐集一百二十多萬名完整接種疫苗者的資料發現,其中0.18% (2246人) 完整接種疫苗之後仍遭感染。雖然美國CDC不知道這些所謂「突破性感染」的個案為什麼會發生,但對於「被突破」、而且還病情嚴重的病例,CDC已經找出一些導致這種情況的危險因子。

 

美國CDC這份報告指出,189位(佔0.015%) 病情嚴重到「急性呼吸衰竭」、或「要用呼吸器」、「要住進加護病房」、甚至「死亡」的突破性感染病人,全部都「至少有一個」下列危險因子:

 

1、年齡在65歲以上

2、有免疫抑制、免疫低下等免疫系統問題

3、患有糖尿病、心臟病、肺部疾病,或跟肝臟、腎臟、神經系統有關的慢性病

 

換句話說,有上述那些健康問題的人、以及65歲以上長者,即使已經完整接種疫苗(打了嬌生疫苗一劑、或其他疫苗兩劑),仍不可掉以輕心。當時美國CDC就建議,還是要採行各種防護,儘可能避免接觸病毒;若有機會打「加強劑」(或稱「第三劑」)也要儘快去接種;另外,有上述慢性疾病者,必須加強與醫師的配合,儘可能控制病情。

 

65歲以上長者,即使已經完整接種疫苗(打了嬌生疫苗一劑、或其他疫苗兩劑),仍不可掉以輕心。(攝影:王侑聖)

 

至於幼兒,雖然世界上多數國家的疫情統計都顯示兒童因新冠病毒導致重症的比例頗低,但人口不到二十萬的美國關島地區去年十月初曾發現,60名病重住院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裡面,竟有5名是幼童,最小的是剛出生的嬰兒,最大的只有八歲。因此,如果台灣也有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幼兒重症比例,那也是「不無可能」之事,每戶人家必須加強保護的除了老人和慢性病患者之外,恐怕也要納入幼兒在內。

 

所謂的「加強保護」,當然包括注射疫苗,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最好都去打「加強劑」(或稱「第三劑」)。至於已經打完兩劑的小朋友,倒不見得一定要去搶打目前數量有限的第三劑,因為「漏夜排隊,大家擠在一起」之類的「搶打」行為,反而可能增加感染病毒的風險;現階段似乎應將有限的兒童第三劑疫苗,讓給免疫機能較差、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小朋友優先施打才對。

 

此外,打了第三劑還是可能「被突破」早就不是新聞,所以疫苗之外,老人、幼兒、慢性病患者應避免接觸陌生人,外出時務必戴好口罩,甚至加上透明防護面罩,同時嚴格遵行「清潔雙手之前,絕不用手碰觸眼睛、鼻子、嘴巴」的個人衛生守則。健康成年人接觸家中老人、幼兒、慢性病患者之前,也務必確定自己已經清潔雙手;尤其是外出返家時,甚至應該先洗澡、更衣,之後才去接觸家中老人、幼兒、慢性病患者,才能把他們的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人民自我加強防護之外,政府必須注意到,台灣的新冠肺炎個案數目以前經常天天「加零」,從今年4月28日變成天天「加萬」以來,不只是所謂「確診」數攀升而已,其實每天都有感染者不幸死亡,而且每日死亡數目已經從個位數,變成5月26日到28日每天破百。對照蔡英文總統4月6日宣示「現階段防疫策略目標」是「重症求清零」,「持續以減災為目標,而非全面的清零」來看,顯見防疫單位過去一個多月未能做到總統期許的目標,從今開始必須嚴肅審視防疫措施是否恰當,更要加倍努力把防疫工作落實到社會每一個角落,否則死亡悲劇恐將繼續發生。

 

新冠肺炎死亡數目上升,同時也反映了醫療院所正在承受極大的壓力。因此,跟去年年中一樣,公衛防疫領導人必須檢視醫療院所是否被賦予了過多任務,導致醫護人員無法專注心力在病患的治療上;醫療體系管理者也應檢討政策和措施是否偏頗,導致醫療資源無法及時用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上;相關醫學會應向新冠臨床經驗比較豐富的歐美醫界同僚請益,看看台灣如何即時更新治療指引,如何有效進行跨院協調、支援與合作。因為,台灣目前的疫情走向明確顯示,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湧向醫院的人數只會愈來愈多,醫療防線如果沒有做足準備,全線潰敗的發生恐怕只在一瞬之間。

 

※作者為美國HSVG公益行動公共衛生計畫處處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