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華僑」日漸凋零 現在都說「台美人」

李濠仲 2022年05月31日 07:00:00
朱立倫若無法體察海外「挺中華民國華僑」的萎縮和斷鍊,從而反視自己的黨,那麼他此行將見到美方什麼人,其實也不重要了。(圖片摘自朱立倫臉書)

朱立倫若無法體察海外「挺中華民國華僑」的萎縮和斷鍊,從而反視自己的黨,那麼他此行將見到美方什麼人,其實也不重要了。(圖片摘自朱立倫臉書)

出生台灣的紐約音樂工作者Treya Lam6月1日在曼哈頓的Joe's Pub有場演出,儘管她已是個徹底美國化的紐約客,表演之前,仍有「台美人」出於人親土親在網路上為她宣傳。今天之前,包括曾參與Peabody歌劇院演出的台灣女高音徐彗芬,曾短暫在台東布農族部落教學的紐約鋼琴即興表演者張亦喬,都曾讓台美人與有榮焉。過去在美「台派」或因外顯的政治意識而被歸為一種政治性的結合,事實上他們的挺台行動,在當地也有許多無涉台灣政黨立場,僅對「來自台灣」這一符碼存有執著的身分認同(當然也有發現自己「挺錯人」,如籃網隊老闆蔡崇信)。

 

而台美人歷經一代、二代進入三代,不只挺台方式、力道不一樣,關於挺台的內在恐怕也有所差異,這確實和必然的在地化過程有關,《紐約時報》曾報導過諸多亞洲移民第二代(包括台灣),大多已不願再承襲上一輩祖業,寧可進入當地私人企業從基層做起,雖然這讓上一代因家族生意後繼無人很頭痛,卻也代表了他們下一代和當地的融合成功。

 

台美人亦復如是,只是因為台灣、中國關係未解,又或者說「台灣」實際國家定位不明,則從老一輩台派而來,關心台灣主體意識的氛圍,到二代、三代依然有其延續性。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經數十年遊說和奔走,台美人終於促成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族群資料上多列出了一個「台灣人」(Taiwanese)選項(過去被泛指Chinese)

 

此外,每年夏天紐約大都會花旗球場台灣日活動(前中華職棒指標球星「恰恰」彭政閔將是本屆開球嘉賓),也已成為在美年輕台派例行的參與活動,從為台灣音樂表演者宣傳,到爭取普查列出「台灣人」選項,再到參與棒球場上的台灣日,漸漸的,在美台派除了選舉年時照例相當忙碌(募款餐會、邀請台灣政治人物演講)外,所謂年輕一輩台美人的「挺台」之舉,其實也愈顯日常化和生活化,「挺台」原本的象徵意義,之後或有因量變而形成質變的可能,對台灣的地位具有曲線加乘作用。

 

目光回到傳統「中華民國海外僑胞」。其二代、三代的活耀性相較就明顯不足,又或者仍制式地緊緊連結著台灣特定政黨。但這也有其不得不然。當下台美關係和中美關係,以及「兩岸關係」,尤其對台灣本土化、民主化始終的糾結和不適應,再再使得他們的行事變得尷尬而難伸手腳。

 

一者,近年美國若有任何「友台」法案或行動,自許認同「中華民國」的「華僑」就常無法像純粹「支持台灣」的「台僑」這麼自在地表示歡迎。因為「表示歡迎」,就有認同「台灣主體意識」的意味,凡凸顯「台灣主體意識」之所在,不就是在「助長台獨」?「華僑」們當然無法接受。但在中華民國和台灣實質交疊的政治現實下,如何能明言「反對」?於是,乾脆回過頭去指美國政府不應該拿「友台」去刺激中國,理由無非挑釁中國,會增添台灣的危險,進而又錯亂了台灣真正的威脅源頭,並直接迴避掉為什麼台灣(人)需要受到威脅的核心問題。(跟烏克蘭就是因為挑釁俄羅斯才遭攻擊說法如出一轍)。長此以往,「華僑」們早已不自覺走進中國式的語境,他們當初會為韓國瑜「台獨比梅毒」這句話鼓掌叫好,心態就這麼來的。

 

也就是說,台美人的「挺台」方式,可以是多元的、創意的,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文化的,他們的台灣意識,來自於族裔的情感認知,再延伸到對台灣這塊土地風土人情的認同,然後願意從不同面向去支持台灣「這樣一個國家」,並支持任何「來自台灣」的人。

 

但所謂「挺中華民國派」的華僑,對台灣的使命感,至今恐怕只剩下「反台獨」,在「反台獨」意識下,卻又無法解釋他們的「中華民國」依附何在?更重要的是將怎麼延續?又或者經常因為「反台獨」而直接附和中國,只見如何反台獨,不見中華民國如何遭一步步吞噬,結果成了典型的倒洗澡水連小孩也倒掉,只要沒有台獨就好,沒了中華民國也無所謂。於是,當「中華民國」實際上愈來愈模糊,華僑們就算「反台獨」立場依舊鮮明,卻無論內聚力、外擴性都將遠遠不及單純挺台灣的台美人。

 

即將訪美的朱立倫,此行或是為修補國民黨與美方關係,只是,若他無法體察海外「挺中華民國華僑」的萎縮和斷鍊,從而反視自己的黨,那麼他此行將見到美方什麼人,其實也不重要了。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