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尼斯托深知,加入北約後未來可能面臨的俄羅斯威脅,但是他仍選擇加入。(美聯社)
俄羅斯二月底入侵烏克蘭後,總統普丁的軍事野心,赤裸裸曝露在世人面前,歐洲國家危機意識因為俄烏戰爭,迅速升高,多年來堅守軍事中立的芬蘭與瑞典倍感威脅。在民意與跨政黨全力支持下,火速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旦加入北約,將對抗俄羅斯有重大助益,揭開歐洲安全防禦新的篇章。
1990年代後冷戰時期,瑞典與芬蘭加入歐盟,但是堅守軍事不結盟政策,瑞典早在19世紀即施行軍事不結盟政策,而與俄羅斯有1300公里邊境相鄰的芬蘭,曾於1939年被蘇聯入侵,雖然芬蘭人成功抵禦,未在冬季戰爭中被擊敗,但俄羅斯對芬蘭持續性的威脅,一直存在。
因為惡鄰在旁,芬蘭於冷戰期間被迫採取不結盟立場,但俄羅斯在芬蘭持續滋事以及干擾國內政治的行徑,有如芒刺在背,芬蘭因此非常認真地強化國內戰備,維持徵兵部隊,並經常演習,一旦有戰事發生,可以立即動員作戰,確實做到「不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事實上,近年來芬蘭與瑞典早已成為北約的重要夥伴,幾乎和30位正式會員無異,不僅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並分享情報,芬蘭與瑞典支持北約在阿富汗的任務,北約則以開放態度,歡迎他們的加入。
俄羅斯攻打未有任何挑釁行為的烏克蘭,使芬蘭國內民意支持加入北約的比例,由俄烏戰爭前的25% 迅速大增到76%,各政黨也都支持成為北約會員國,5月17日國會以188票對8票,壓倒性支持芬蘭加入北約案,強大的民意後盾,使芬蘭政府更能放手推動加入北約的計劃,18日芬蘭與瑞典向北約遞交申請。
芬蘭與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絕對是普丁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始料未及會發生的事,普丁當務之急是征服烏克蘭,同時展現俄羅斯的強大國力,將北約從俄羅斯的邊境推回,俄烏戰爭卻使情況適得其反。
一旦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北約的東部邊界將有更多駐軍,中歐也將有更多西方部隊,更重要的是可以強化在波羅的海戰略要地的防守,普丁在軍事及地緣政治上都將受到打擊。
芬蘭多年來不想在北約及俄羅斯之間做選擇,就是擔心加入北約後惹惱普丁,引火上身,然而俄烏戰爭使赫爾辛基了解,普丁不需要任何正常理由就攻打鄰國,芬蘭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烏克蘭,瑞典也有「唇亡齒寒」之感。
眼見歐盟與美國合力支持下,烏克蘭人民誓死抵抗,俄羅斯至今連烏克蘭首府基輔都攻不下,芬蘭與瑞典很快了解,必須加入北約,為自己找到軍事安全網。
2019年底法國總統馬克宏接受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採訪時,曾警告北約在「腦死」狀態,他以美國從敘利亞北部撤軍,未事先諮詢北約為例,質疑美國對這個跨大西洋軍事聯盟的承諾,以及北約會員國遵守共同防禦外敵的諾言。
俄烏戰爭爆發後不僅美國拜登政府積極介入,歐洲國家也展現罕見的團結,破天荒對俄羅斯採取聯合制裁措施,要讓普丁為發動烏克蘭戰爭嚐到苦果,知難而退;北約也扮起要角,北約的精神是,一旦有任何會員國遭到攻擊,就視同是對北約的挑釁,這種生命共同體下互相幫助與扶持,在面對普丁這個瘋狂領導人時,對許多歐洲國家格外重要。
英國首相強生在5月中旬分別前往瑞典和芬蘭,簽署共同安全協議,協議明確指出,若英國發生危機,芬蘭和瑞典將會出面馳援,反之亦然,至於援助的內容是什麼,強生說,只要對方提出需求的具體內容,就會根據安全協議提供,沒有設限。
瑞典總理安德森(Magdalena Andersson)直言,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此刻,這份安全合作協議極為重要。
和強生簽署協議的芬蘭總統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ö),是與普丁關係最好,也最常聯絡的歐洲領導人,他特別感謝英國強烈支持北約的開放政策,讓芬蘭成為北約的一員,深信與英國合作及加入北約,是讓芬蘭更安全最好的方法。
尼尼斯托深知,加入北約後未來可能面臨的俄羅斯威脅,但是他仍執意加入,理由十分明確「如果俄羅斯準備攻打鄰國,我的回應是,這事是你發起的,你自己好好照照鏡子」。
芬蘭與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的申請案,需要全體會員同意才能過關,一般需要一年的時間完成,目前只有土耳其表達異議。美國駐北約大使史密斯(Julianne Smith)樂觀認為,相信土耳其的問題可以順利解決,所有盟友都希望快速通過申請案,預計再過數個月即可完成。
為了懲罰普丁發動的烏克蘭戰爭,歐洲展現團結的同時,在經濟上也付出不小的代價,禁止進口俄羅斯原油和天然氣,使已經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戰爭仍看不到終結的盡頭,儘管歐洲國家尋求其它能源進口管道,但短期內這股因能源價格飆漲造成的民生壓力,勢必仍難紓解。
北約版圖擴張被普丁視為是安全與政權的挑戰,很可能會出手反擊,但此時俄軍在烏克蘭的戰事不利,他無暇新開戰線,未來北約能否繼續保持對抗俄羅斯的良好狀況,美國國內的政情也是觀察重點。
拜登政府強力支持北約,提供各項軍援與情報,對烏克蘭助益甚大,如果戰事拖延下去,白宮易主,若是對北約不友善的川普回鍋或持有同樣看法的領導人出線,北約的勢力將被削弱,抗俄之路,歐洲絕不能掉以輕心。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現居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