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大跳《愛你》在中國娛樂圈重新爆紅。(圖片取自王心凌工作室微博)
王心凌大跳《愛你》重新爆紅,當年少男已經長大,網絡馬上出現一陣瘋狂,甚至得到中國官媒點名加持──部份也可能事涉這次洗板式再爆紅的舞台,本身是中國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姊姊 3》。
這次情懷經濟成功,鬧得全網皆知,還要有舞台後面的資本和政策從中調和,才能促成很多港台藝人的事業第二春。中國娛樂界「買下」香港人流行文化,再重新包裝推出合拍新作品,也是不知進行了幾多年。也有人在香港發展不順利,北上後紅遍宇宙。電影方面,例如憑港片《古惑仔》宇宙冒起的演員,後來大多北上尋到機會,近年陳小春、林曉峰、謝天華等當年的古惑仔演員,都憑著懷舊熱潮而重新受到「國內觀眾」熱烈歡迎,他們也成了中國綜藝節目《披荆斩棘的哥哥》的「哥哥」。
陳小春、張智霖、梁漢文、林曉峰和謝天華 (當時甚至還有如今已經社會性死亡的李雲迪),他們甚至自己搞一個「大灣五人組」,變成「大灣區哥哥」。
對於香港觀眾,在來來往往的中國港星身上,好像看到兩個平行的「影視界」,亦明白了「港味」將洗未洗的再歸化價值,中國觀眾或者份外覺得好。最重要是「四方各地歌手」來朝,都在他們那邊的霸氣和吸力。中國市場,也是很多人起死回生的再生池。
一方面《古惑仔》確是香港那年代的現象級集體回憶,連台灣觀眾在多年後仍下意識稱呼鄭伊健是浩南哥,陳小春則是山雞。《古惑仔》就像其他香港以前的(流行)文化,這些香港事物和生機粗野生長、發展、精緻化、衰落、重生並不斷循環的過程,「國家」一直不在場(直至1997年以前),這空缺這被形容為回歸之後「人心未回歸」。
如何逐步解決「空洞」。這些年來,他們投資大量資源,將光輝時的香港回憶「活化」,重新推出。IP 如是,演員如是。不知不覺那個遙遠的中國舞台,也盛戴了越來越多「香港回憶」,很多香港演員都在中國劇集演了很多角色,分不開你和我。過去阻絕,今天似乎終於能夠「互相交流」,彌補過去創傷。
香港因為受英國管治一百多年,對中國人,是形上時空上與中國不再混一。這些象徵性但久經傳播和強調的傷痕,也許只能以象徵的方式稍為馴服。過去傾慕香港流行文化的中國人,今天看見偶像一齊活過時間固然興奮,但最重要是偶像「回來發展」。最重要,他們長大了,國家也強大了,強大到足以創造一個「屬於中國觀眾的香港娛樂圈」元宇宙。
首先是一個標準,本地藝人似乎都好像被分為:任用、無所謂、封殺三個類別,第一界別的藝人,經常會看到他們名列香港重要官方活動,(個別甚至有政協身份榮譽),例如重大回歸活動,請一大班歌手唱主題曲。今年他們推出了慶祝主題曲《前》,演唱者包括:
譚詠麟、張學友、劉德華、鍾鎮濤、陳慧嫻、草蜢、李克勤、容祖兒、楊千嬅、雷有輝、呂方、張杰、張靚穎、伍珂玥、梁漢文、林峯、衛蘭、李幸倪、江海迦、菊梓喬、吳若希、胡鴻鈞、林曉峰、蕭凱恩、炎明熹、曾比特
能夠在這首歌獻聲,應是模範藝人等級,或至少背景沒問題可以寄予希望。這個名單反過來看又大致劃出了中國觀眾的香港樂壇意象,這些歌手可能就很大程度是他們眼中的香港流行歌壇,而他們主力是代表香港未有動蕩的 good old days。
廣義的娛樂圈也這樣。慢慢的我們就沒甚麼所謂單獨的回憶,因為我們的回憶慢慢要透過他人來重現和消費。娛樂資本也承載了一種人類學式的地圖繪製功能。他們整理自己系譜的港樂,放在帝國的材庫裡面。通過各種綜藝節目,使已成的英雄盡入彀中。一種文化的熔爐,宇宙般的大帝國。慢慢很多人的回憶,也成了所有人的回憶,你自己則好像是帝國博物館一件幾百年前的民族遺物。
港星北上尋找機會,因為香港市場沒有機會、資源不足,已經是好多年模式,娛樂圈亦似乎真空了很多年。現在更有資深電視演員得「下海」直播帶貨,但同時有一堆四方八面的新人正在崛起。現在香港流行文化大受社會震盪影響,產生了兩個平行時空。大家各自走位,各自投資。本地人和他們喜歡的「留守歌手」,跟模範藝人以及他們的各地 (包括香港) 粉絲,真的好像建構出兩個世界,兩個世界各自在流行完全不同的事物。
兩個香港,一個是他人需要和想像的香港,另一個是鉛華背後的素顏。現在不少人因各種原因「重新愛上廣東歌」,但他們對 TVB 合辦推廣經典廣東歌的《聲生不息》,也是袖手旁觀,不多理會。也是該節目開始播出後,輿論圈就有了「平行樂壇」的講法。我們對那些歌那些時代,也變了一個樂壇,各自表述。
※作者為香港評論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