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國防部5日說,中國一架殲16戰機(如圖)5月在南海區域國際空域,曾危險地攔截澳洲空軍P-8海神式海上巡邏機。(台灣國防部提供)
6月5日,澳洲新任國防部長馬爾斯(Richard Marles) 對媒體揭露,5月26日曾經發生中澳軍機空中攔截事件。事發當時,澳洲 P-8A偵察機正在南中國海的國際領空執行日常偵察任務,一架中共殲16戰機飛到近距離處,然後突然加速越過澳洲偵察機,發出干擾彈(flares),同時在澳洲偵察機的航線上散播出許多細小的鋁箔(chaff),其中並有部分被吸入澳洲偵察機的引擎中。馬爾斯稱呼中方該項操作極其危險,最壞情況時有可能引發澳洲偵察機引擎故障,並稱澳洲政府已經向北京政府提出關切(“raised its concerns”)。
何以如此?中澳此次軍機攔截事件,首先當下資訊有限,要做定論言之過早,不能排除純粹是偶然意外的可能性。但若假設不是意外,而是理性決策,那麼可能解釋有哪些?
時機上,澳洲工黨政府上台甫始,中國政策面臨重塑,各界皆有動機以先發制人動作去「定錨」(anchor) 和「間接輕推」(nudge) 澳洲政府,製造誘因牽引與影響澳洲外交政策的未來走向。
以美國而言,拜登總統便曾在澳洲總理上任同日(5月23日) 於日本的記者會上宣布美國對台灣有安全承諾,姑且不論動機,單論效應,拜登如此作法同樣對於澳洲的美中政策具有「定錨」和「間接輕推」效果。美國展示己身對於印太秩序尤其是東亞安全樞紐的兩岸議題的積極態度,讓甫上台的澳洲工黨政府一來感受外部壓力(gaiatsu),二來若是澳洲新任政府也有意維持親美路線,則美國此發言也協助澳洲政府對工黨內部的鴿派勢力有所交代:畢竟連澳洲的核心盟友美國都已經如此積極,澳洲新政府即便有意溫和化對華政策,也不適宜距離美國掉隊太多。
美國如此,北京亦可以依樣畫葫蘆,從反方向施壓。國際關係範疇有所謂距離戰爭不遠的「邊緣政策」(brinkmanship),近年亦流行所謂以「軍事緊張為表,政治說服為裡」的「灰色地帶操作」概念(grey zone operations)。中澳發生軍機幾近擦槍點火的「意外」,既暗示北京對於澳洲的敵意依然「似有還無」,也暗示中澳衝突「可有可無」純看表現,藉此提醒澳洲社會中澳關係若不改善,未來的可能代價可能「上不封頂」。如此,或能為澳洲對華鴿派勢力增添說帖。
澳洲新任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 曾經數次陳述,澳洲有意和中國發展更具建設性的關係,但是必須由中國邁出善意的第一步。北京此次軍機事故,假若不是意外而是有意為之,可能是北京在向澳洲回覆: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善意的第一步,還是得由澳洲先邁出。
6月5日,早上澳洲國防部長公開兩周前的中澳軍機事件,當晚中共外交部便公布了外交部長王毅出訪南太島國的媒體 Q & A。訪談內容重申「尊重澳大利亞、新(紐)西蘭與島國的傳統紐帶,中方已同澳、新在島國開展了一些三方合作,效果是好的」,並且「願繼續本著開放態度,根據島國的意願,同澳、新在南太地區開展更多三方或四方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更大合力。」
言下之意,如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 2012年曾說過「太平洋夠大,能容納中美兩國」,王毅如今也表示太平洋島國夠大,能容納下中澳紐三方。無怪乎,澳洲公視 ABC 記者也在第一時間將此解讀為北京對澳洲伸出橄欖枝。
北京向有所謂「軟硬兩手準備」傳統,6月5日同日之間一剛一柔兩種訊息同日浮現,既隱隱畫線關係不睦的可能代價,又暗示中國問題沒有急迫性,對於澳洲戰略後院南太平洋不是立即性威脅,北京也無意構成排他性的區域秩序安排,在在都為澳洲對華鴿派在近期澳洲中國政策辯論中增添不少說帖。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