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習會啟動之前,先進的福建號與「非戰爭軍事行動」是中國所需的政治籌碼,軟弱的對外立場將使習近平無法對內交代。(圖片取自中國國防部)
時逢今年下半年中共二十大招開之際,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號於6月17日下水,其意義不只於宣揚國威和震懾台灣,對於亟需立功建業,計畫連任第三任期的習近平而言,需要強而有力的主政合理性,如同前兩艘航母,發揮最大的政治作用。
面對今年上半年之內接二連三的種種考驗,習近平更需要一個建設性的成績來展現新局。歷經疫情造成經濟衰退、南太平洋聯合宣言未果、烏俄戰爭無法無限制支持俄國、香格里拉會議鍛羽而歸,以及近來美國升息加速全球通膨,更重要的是作為歷史使命的兩岸關係仍未現轉機。此時的福建號航母下水成為換屆連任的關鍵工具,善用「航母政治學」將成為二十大的重要課題。
回顧中國航母發展的歷程,恰好都與政治事件高度重合,航母作為大國政治的權力工具,具備營造強大政治威信的功能。2005年中國改裝自購入烏克蘭的瓦良格號(Varyag),終於在2012年的十八大會議招開前的9月份完工,花費將近七年的時間。第二艘航母山東號雖是從無到有建造,在遼寧號下水後趕在2019年12月17日竣工,該年度為中共建政70年,更是習近平廢除任期制後的第一年,具備重大政治意義。
今年六月竣工的福建號距離前者下水僅差兩年半,且是在習近平任內興建的江南造船廠開工,更是首艘具備電磁彈射能力的航母,從造艦基礎設施到船艦的科技水平都在習家軍的監造之下,更能作為習近平任內的代表性重大成績,足以作為連續三任國家領導人的政治成就。從三艘航母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航母雖對外未曾開火,卻在國內政治層面戰績彪炳。
從航母命名隱喻的意涵來看,遼寧、山東和福建都是在清末遭受列強割據之地,也是近代中國的海權發展聖地。遼寧成為日俄戰爭的戰場,先後為俄日作為利益範圍,旅順和大連分別作為東北最重要的出海口與軍港。山東在八國聯軍後曾屬於德國範圍,一戰後轉讓予日本,至今青島仍有優美的德式建築與啤酒文化,威海衛與旅順共同扼守渤海,更是為京津鎖鑰之地。
福建是清末南洋水師的基地,福州的馬尾造船廠由曾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的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所建立,更具備對台經略的歷史意義,習近平首次登上省長的位子也是在福建,不乏自詡為沈葆楨的意涵,福建號猶如其意志的化身。三艘航母命名暨有抵抗外侮的民族主義情懷,更隱喻對國土守衛「寸土不讓」的意涵。
福建號下水前的6月15日,中國宣布《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綱要(試行)》生效,同時宣告台灣海峽非國際水域且中國享有「主權權利」,從軍事準備和法律層面布置平時的區域劇本。「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靈感看似來自於俄國在烏克蘭發動的「特別軍事行動」,但中國並非是要以藉此發動軍事衝突。中國的目的是將台海水域定義於國內法的範疇,作為平時海上民兵到航母等不同層級的「超軍事手段」(Extra-military Emphasis,基於軍事但不限於軍事層面)的行法源,藉此影響台灣海域平時的寧靜與航行安全。
回顧5月份遼寧號打擊群在台灣東部外海的演習,更是直接鎖定台灣海軍規劃的戰力保存疏泊區,對台灣展現「低強度衝突」(Low Intensity Conflict)或灰色地帶衝突(grey zone conflicts)的能力,試圖壓縮我國海軍在周邊水域的行動自由。待福建號具備作戰能力後,解放軍便能有三個打擊群同時於三海(東海、台海與南海)實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對外可宣稱以台灣海峽非國際水域為名,實行國內法所賦予軍隊合法的任務,於平時運用航母打擊群實行「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干擾台灣周遭船隻的航行,甚至影響能源與糧食到港時程,以此作為習近平在兩岸關係的成績。
運用航母與「非戰爭軍事行動」展現的強勢態度,也是延續6月份中國在香格里拉會議表態「干涉中國內政就打到底」的戰狼立場。再者,近期美國對恢復352項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豁免,但主要是為應對通膨危機的民生領域,並未開放中國關切的高科技領域,拜登對華貿易的精準脫鉤仍未讓中國好過。在拜習會啟動之前,先進的福建號與「非戰爭軍事行動」是中國所需的政治籌碼,軟弱的對外立場將使習近平無法對內交代。
中國福建號竣工與「非戰爭軍事行動」共譜的「航母政治學」,所展現的「先強後韌」態度是習近平樹立第三任期領導權威所必需的劇碼,重要性更超越同前兩艘航母竣工時間點重合的政治意涵。疫情與國內外諸多問題膠著之際,對美談判需要有力籌碼,運用「航母政治學」將台灣當軟柿子吃雖然是不講武德,但在現實主義的世界裡,小國沒有大意的本錢。面對兩岸軍事投資不成比例,期盼外援之餘,如何將每一分基礎建設投資轉化為戰略韌性,恐怕才是挫敗「航母政治學」的根本之舉。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