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減碳大計 產官對話:兼顧公正轉型邁向碳中和

邱家琳 2022年06月21日 14:15:00
環保署舉辦國際淨零趨勢與低碳技術發展研討會,邀集國內產、官、學專家出席共商減碳大計。(環境與發展基金會提供)

環保署舉辦國際淨零趨勢與低碳技術發展研討會,邀集國內產、官、學專家出席共商減碳大計。(環境與發展基金會提供)

因應氣候變遷影響日漸加劇,台灣於去年加入了全球淨零的行列,然而如何落實淨零目標,並兼顧產業公正轉型,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於6月13日舉辦「國際淨零趨勢與低碳技術發展研討會」,透過產、官對話與跨域技術交流,共同邁向2050淨零願景。

 

會中邀請環保署、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鄭名山副所長、美國穀物協會盧智卿駐台代表、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暨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學會曾重仁理事長、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吳一民處長、台塑關係企業總管理處黃溢銓副總經理、台灣水泥公司邱鈺文資深協理等代表參與。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蔡玲儀主任致詞時表示,盼透過對話務實推動國家減碳方針。(環境與發展基金會提供)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開場致詞時表示,2050淨零碳排已是社會共識,國發會於今年3月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各部會正如火如荼進行12項淨零戰略的計畫研擬與預算編列,此外,《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立法院聯席審查,目前部分條文已進入朝野協商。

 

蔡玲儀也提到,企業端也有減碳的決心,但擔心隨之而來的產業衝擊,身為統籌單位的環保署,政策須考量公正轉型的效果,因此需要各方的建議,從技術、產業面集思廣益,爭取各界支持,讓國家整體減碳效能的推動更佳提升與落實。

 

「要達到淨零,得仰賴目前還未成熟的概念與原型技術。」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鄭名山表示,當前的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生質能等技術對減碳工作推展有所助益,但未來須仰賴氫能、海洋能、地熱能、儲能等新興技術達到淨零,工研院目前透過軟體建置、實驗案場的方式,試行餘氫純化再利用、地熱探勘、廢熱回收等技術,與產業共同厚實國內的研發量能。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鄭名山副所長分享工研院最新減碳技術。(環境與發展基金會提供)

 

 

針對氫能的發展,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暨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學會曾重仁理事長則補充,目前國際上主要的產氫方式包括天然氣重組、煤汽化、水電解三種方式,若台灣要發展零碳氫能,可透過再生能源電解水的方式產製綠氫,但受限自有再生能源的供應量,未來主要還是得仰賴進口綠氫的方式。

 

在交通減碳的技術方面,美國穀物協會盧智卿駐台代表以美國低碳汽油發展經驗及減碳為題,分享以混和生質酒精(乙醇)的低碳汽油進行交通減碳的實例。盧智卿說明,美國因使用低碳汽油,在2005年至2019年間已大幅減少5.4億噸交通碳排,隨著乙醇的煉製技術升級,碳排效益持續提升。

 

盧智卿也強調,迄今全球已有60餘個國家採用低碳汽油作為減碳的關鍵戰略,F1賽車賽也在今年正式規定以低碳汽油作為主要燃料。若台灣跟上國際趨勢使用低碳汽油,不僅可促成交通碳排年減220萬噸,還有助於國內汽車維修產業、石化產業的公正轉型,減緩相關從業人員的衝擊。

 

美國穀物協會盧智卿駐台代表分享低碳汽油減碳效益。(環境與發展基金會提供)

 

 

此次座談會,亦邀請產業界代表,與與會人員分享企業減碳相關經驗。其中,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處長吳一民表示,中鋼遵循政府政策與國際趨勢,於今年2月正式成立中鋼節能減碳與碳中和推動小組,透過氫氣還原煉鐵技術的研發,嘗試以冶煉過程產生的焦爐氣做為煉鐵還原氣體,並以高爐氣、轉爐氣發展鋼化聯產技術,與石化業合作建立低碳產業鏈。

 

吳一民也指出,在製程中納入碳捕捉技術,規劃未來透過CCS碳封存,使低碳高爐變成零碳高爐,透過逐步改善與適時的製程更新,以穩健達成低碳轉型、淨零轉型的目標。

 

台塑企業總管理處黃溢銓副總經理說明,台塑集團自1993年開始推動節能減碳,近年以循環經濟發展原物料循環、能源循環、水循環、廢棄物等強化應用資源效益,也透過導入AI、模擬系統、數位轉型等方式優化製程、進行新能源與碳排管理,2007年至今已減少965萬噸的碳排,減幅達15.7%,面對大趨勢的轉變,台塑會努力配合國家政策的規劃,努力朝碳中和目標邁進。

 

台灣水泥公司資深協理邱鈺文坦言,水泥產業要邁向淨零確實有非常大的挑戰,因為水泥主要原料為石灰石,在製造加熱過程中會產生CO2,光是製程就涵蓋63%的碳排,但台泥還是務實面對,首先通過SBTi國際組織審查通過,設立2025階段性目標,相較2016年減少11%的碳排。

 

邱鈺文也提到,台泥長期邁向淨零的策略則以四大方向發展,包括低碳水泥製程技術、資源再利用、新能源及碳捕捉技術,同時發展綠能、儲能、地熱發電、海洋溫差發電技術來擴大潔淨能源的使用。

 

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蔡俊鴻結語,希望跨域的對話能促進減碳思維的突破。(環境與發展基金會提供)

 

 

主持人暨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蔡俊鴻表示,產業跨域對話相當重要,需要互相學習與合作,才有機會加快技術應用與突破,在技術發展與政策制定的共同努力之下,邁向2050淨零目標。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