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公署後來演變成為專門對付反對派的東廠。(美聯社)
2001年香港廉政公署針對中旅集團的「八爪魚」行動, 是對中資企業的最後一宗反貪行動。聲明中的「前主席」,是被調回北京接受「雙規」的朱悅寧。「雙規」是指在規定時間及地點受查。
他的前任,即中旅集團前主席馬志民,是我多年的朋友。那時他來我家,對廉署的執法相當興奮。老馬是前深圳鎮委書記和寶安縣統戰部長。六十年代前幾年,因麗儀在深圳教書,我父親也常去深圳,老馬跟我們家來往較多。文革時他被打成走資派,被關進拘留「牛鬼蛇神」的「牛棚」。
文革後期他被「解放」,我們有見面。那時他對文革和中共高層已經有很多私下批評。文革後1979年他調來香港,主持中旅社工作,在深圳建「華僑城」和「錦繡中華」主題公園,把中旅擴大經營範圍成為香港最大的國企之一的集團。我們在香港也有往來。《七十年代》的轉變他也知道,但並不妨礙我們如朋友般交換對中國局勢的看法。在中旅集團將近二十年,到1998年,他突然被「離休」,意思是從原崗位退下而仍然領取原有薪資。他薪資不高,在任內經手承辦許多項目,包括中旅上市,他都不沾任何利益,以致離休時他的銀行存款只有10萬港元。他的廉潔,他對工作的熱忱,是中共幹部中少見的。老馬2006年去世。
那天他來我家,談到他的繼任人朱悅寧,憤憤然講出他被「離休」的根本原因,是他不肯配合上級的錢、色要求。他直指上級是接替父親廖承志擔任僑辦和港澳辦主任的廖暉。
朱悅寧案沒有讓廉潔奉公的老馬興奮多久,因為一年後,在北京被「雙規」的朱悅寧又「完好無缺地出山」也。香港廉署認為證據確鑿的貪污疑犯,在「官官相護」中逍遙法外。
香港廉政公署的建立和成功運作極不容易。許多國家或地區想借鑑香港廉署的經驗,都不成功。中國大陸出版過一本叫《零容忍》的書,詳細介紹香港廉署的組織和運作。但在中國,是越反貪就越貪腐,僅僅要求各級幹部財產公開這一條,就空喊幾十年都做不到。
香港廉署成立時除了社會貪污行賄已成積習,因而引起「警廉衝突」之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財富與公職收入不相稱」,就有可能被查。意思是:你擁有財產的數目,或你的生活質素,不是你的公開收入可以達致的。所謂公開收入,即薪資、繼承遺產,在股市、樓市或其他投資中獲利等等。也就是說,要貪污疑犯解釋財產來源。
這並不符合香港實行普通法的「無罪推定」原則。因為按普通法,是否有罪,要控方證明;而不是由被告證明自己無罪。因此,其他國家不能根據這條法例,將香港的貪污疑犯引渡回香港。這也是一些警隊的大貪污疑犯能夠留在加拿大等國的原因。據聞這一條在制訂廉署條例時內部爭議甚久。
除了廉署對任何舉報都認真查辦之外,還需要香港法院的公正審理。香港繼承百多年英國司法獨立的傳統,法官有嚴格的行為指引,規定不能以他的司法地位尋求個人利益,不能擔任商業公司的董事職位,盡量不出席敏感的社交場合。所以法官是相當孤獨的專業。
表面看來,法官薪資頗高,李國能當首席大法官時的月薪是22.7萬港元。但這薪酬只相當於他當資深大律師打一場官司收入的十分一。而擔任政府局長級的高官,月薪都超過30萬元。
早前我提過,曾經去參加一次李國能在家中為陳爵退休而設的晚宴,座中除我之外都是高級法官。他們的談話內容不提案件,卻講哪一家廉價航空的服務較好。相互推薦去乘坐。可見他們的生活都相當儉樸。
普通法的司法審案,除了依案例之外,還有其他判案原則。這以後再談。在這裡,只想強調香港司法的公正性,直到2019年前,還是極受香港市民包括外國居民充分肯定
。
司法的獨立、公正,是廉署能夠成功執法的基礎。
前文提到,2001年後就再沒有任何一家中資公司受到廉署調查。在漫長的二十多年時間內,中資企業在香港股票市場的市值,從1997年的16.29%,上升至80%。在中國大陸的貪污日趨嚴重的情況下,香港的中資企業居然沒有一間受查。難道會沒有人去舉報嗎?
尤其是,中共自己揭發的香港國企涉貪的人士,至少有曾任香港中國銀行總裁的劉金寶,和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他們都被調回大陸審查。2013年香港審計處揭發前廉政專員湯顯明任職期間酬酢開支混亂,接受中聯辦官員禮物和飲宴,又回請晚宴撥作宣傳費報銷。為什麼廉政專員只同中共官員酬酢和飲宴、送禮,卻沒有與其他任何國家的外派官員或商家有同樣的酬酢?廉署何以二十多年都不再查中資?答案不是很清楚了嗎?
2014年,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涉貪被捕,他在法庭上說,時任港澳辦主任兼政協副主席的廖暉給了他1118萬港元花費。
從一開始只是私下提供好處,到直接給錢香港官員花費。其後,律政司甚至不起訴梁振英在擔任特首期間,秘密收取澳洲一間公司5000萬港元費用。
建一座高樓不容易,但拆毀一座高樓就輕而易舉了。想起清初孔尚任戲曲劇本《桃花扇》的名句:「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有人認為,廉政公署後來演變成為專門對付反對派的東廠。(失敗者回憶錄164)
※ 作者為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專欄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近年在香港蘋果日報撰寫社論、專欄,時常批評當道,立場反共。李怡近年移居台灣,持續發表他個人的「失敗者回憶錄」系列文章,本報從第91篇開始連載,前90篇則連載於《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