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聯合國雖然拿不到西方國家的票,但在非洲國家影響力仍不容小覷,再靠著亞洲幾個小國,它的基本盤依舊可觀。(美聯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的戰禍延燒四個多月,俄羅斯因此遭西方國家罕見地聯合制裁,不只透過武器輸送支援烏克蘭,還有多國元首親赴基輔致敬澤倫斯基;但如果說烏克蘭讓人見識到小國的韌性,身為大國的俄羅斯,其實也不斷想證明自己有本事和西方國家繼續纏鬥,尤其在「國家形象」向來不甚重要的聯合國,俄羅斯的優勢並沒有減損太多。
戰爭初期,先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播放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預錄談話時,現場有約140名多國外交官同時起身離開,以示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抗議;繼之,在美國主導下,聯合國安理會曾要求193個會員國針對烏克蘭情勢召開緊急會議,最後並以141票對5票(35票棄權),通過對俄羅斯的譴責案,且要求俄羅斯無條件撤軍,雖然譴責案不具法律效力,卻也是孤立俄羅斯成功的第一步。聯合國緊接著又通過一項改革決議,對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做出限制,這當然也是針對打擊俄羅斯而來。然後,在93國贊成、24國反對(58國棄權)下,西方國家成功把俄羅斯踢出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當時這一連串動作確實讓俄羅斯顏面盡失,戰場上它對烏克蘭步步進逼,自己在聯合國競技場卻是節節敗退。不過,隨著戰事持續,俄羅斯不只挾能源牌反擊西方國家,同時也重新在聯合國展開攻勢。最近一次讓西方國家感到訝異的,就是4月中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ECOSOC)新成員的選舉,俄羅斯並未如想像在票數上直接被撂倒,還一路爭到和死對頭北馬其頓(North Macedonia)在7月11日再進行投票延長賽。
ECOSOC是聯合國六個主要機構之一,共有54個成員(國),每年由大會選舉產生,任期三年,理事會席位並按地域分配,非洲國家14個,亞太國家11個,東歐國家6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10個,西歐及其他國家13個。候選人必須得到聯合國全體成員三分之二以上無記名票數才算當選。
6月初名單揭曉,多數國家人選並無爭議,唯獨東歐國家經過幾輪投票,還剩俄羅斯和北馬其頓在搶最後一席。而俄羅斯派出的代表阿巴希澤(Aslan Abashidze)一開始就因為屢屢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辯護而受到多方反對,但即便如此,俄羅斯卻仍能在4月初第一輪投票時拿下118票(需要122票才算過關),僅差4票就達門檻,反觀曾在戰爭之初,悍然將五名俄羅斯外交官驅逐出境的北馬其頓,還輸給俄羅斯38票。
當然,以國力而言,只有200萬人口的北馬其頓無法和俄羅斯相比,然此刻正是俄羅斯遭西方國家最大抵制的時候,北馬其頓面對眾矢之的的俄羅斯依舊是背水一戰,這確實嚇出了西方國家一身汗。所幸進入第二輪投票,俄羅斯掉到100票,不過北馬其頓所得77票也未達三分之二同意門檻,但至少拉近了和俄羅斯的差距。在6月10日至16連日舉行的多回合投票中,俄羅斯、北馬其頓均未能得到足夠的勝選票數(但雙方數字愈趨穩定),到了第11輪,北馬其頓有79票支持,俄羅斯也拿到了102票,勝負未定之天,於是就等7月再戰。
站在俄羅斯立場,要和北馬其頓爭得這麼辛苦,當然有負傳統大國俄羅斯地位,站在北馬其頓以及西方國家立場,同樣也頗為震驚。畢竟俄羅斯自2月24日入侵烏克蘭,已造成上千萬人流亡,還釀成兒童和無辜平民數千死傷,於此同時,全球糧食供應大受干擾,導致糧價上漲,牽連影響全球數十億人,竟沒辦法在前幾輪投票就擺平俄羅斯。
而很明顯的,俄羅斯雖然拿不到西方國家的票,但在非洲國家影響力仍不容小覷,再靠著亞洲幾個小國,它的基本盤依舊相當可觀,也顯示俄羅斯長年來宣傳「票投俄羅斯,才能維持聯合國權力平衡」的說法,在聯合國場域是有幾分說服力的。
今天之前,因為俄羅斯和北馬其頓爭相不下,遂有國家提出,何不由俄羅斯和北馬其頓均分ECOSOC成員那三年的任期,也就俄羅斯、北馬其頓的候選人各任職一年半(聯合國有時就是這麼赤裸裸交易),只是俄羅斯認為自己絕對可以一搏,並把這麼做和在戰場上被要求撤軍一樣視為一種羞辱,因而決心和北馬其頓戰到底。
有此之例,以美國為首結合西方國家(尤其大國),欲在聯合國徹底關閉俄羅斯大門的總體戰略,或許也和烏克蘭一樣,面對到的都是一場硬仗。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