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能無視美國「馬斯克們」的中國利益

湯名暉 2022年07月04日 07:00:00
從美國大局來看,現實上自然會考量中國對國際秩序所帶來的利益,台灣不能無視美國安全層面以外的考量。(圖片摘自shutterstock)

從美國大局來看,現實上自然會考量中國對國際秩序所帶來的利益,台灣不能無視美國安全層面以外的考量。(圖片摘自shutterstock)

今年6月底甫舉辦的「蒙特瑞會談」(Monterey Talks)是1996年台海危機後美台溝通重要平台,自1997年起基本上每年舉行一次。「蒙特瑞會談」最初在美國國防大學舉行,後來轉至加州的蒙特瑞市(City of Monterey, CA),因而故有此名,由於層級之高與內容機要性,因此與國防檢討會談(Defense Review Talks)和政治軍事對話(Political and Military Dialogue)被視為台美安全對話的「三本柱」,會談涉及軍購議題之外,更是美國調控台海議題的風險管理工具。

 

美台「蒙特瑞會談」結構與時俱進

  

自蔡總統就任以來,行之有年的「蒙特瑞會談」的實質結構隨著美國全球戰略變遷而「與時俱進」,從歐巴馬時期的「重返亞太」到印太戰略構想問世,賦予台灣不同以往的地位。2016與2017年會談地點曾遷至夏威夷,雖然是為加深台灣國安團隊與時任太平洋司令的哈里斯(Harry Binkley Harris, Jr)在工作層次的互動,卻是美國印太戰略構想的先聲。時間方面,由於國際與台海情勢較以往嚴峻,除了討論迫切的軍售議題,更是務實的提前應對烏俄戰事和下半年「中共二十大」可能的衝擊,因此會談時間從預期的今年第四季提前至6月底。

 

由於去年下半年「美台國防工業會議」台灣未有代表出席,連帶使得這次的「蒙特瑞會談」引起各界重視美台之間是否有軍購歧見,但美國並不全然是以烏俄戰事之鑑影響台灣的軍購決策,況且烏克蘭戰場也並非是美國期待的台海戰場狀態。美國對台灣的態度仍是保持防衛能力的同時,又不至於將美國捲入地區衝突,這也是美國保持「戰略模糊」的重要原因,近期台灣公開「雲峰計畫」的成果又頗具攻擊性,因此本次「蒙特瑞會談」隱含美國調控台灣防衛的架構,避免與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步調不一。

 

中國軍力成長 美國需要協調盟邦步伐

 

客觀地看待中國在鄰近區域範圍內軍事增長的現實,美國選擇軍事介入台海的可能性隨著中國軍力增強而逐年降低。中國裝備的東風17和東風21D飛彈可構成美國航母的潛在威脅,也有能力常態性跟踪美國軍艦,空軍也能同時對台灣和日本空域進行系統性干擾,海上武裝力量(包括武警與民兵)亦可經常性的擾亂南海周邊各國。今年以來戰機還多次逼近加拿大和澳洲軍機,以及歐洲國家通過公海無害航行的軍艦,雖是為今年「中共二十大」對內壯大聲勢,但也實際展現中國軍力已逐漸能與西方先進國家「比翼雙飛」。

 

積極面來看,「蒙特瑞會談」有助台灣與美國盟邦共同作戰的基礎設施與共同的軍事前理解(Pre-undrstanding),才能為潛在可能的協同作戰建立共通的語境。雖然中國尚無能力全面發起挑戰美國霸權的戰爭,面對上述連續性的多地點事端型態,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力量難以兼顧多處,需要盟邦共同完善結構。由於中國軍力的提升已足以同時影響地區多個國的安全,美國需要確保地緣前沿的盟邦能夠有一定的獨立防衛能力,實現在美國的安全架構下共同完善系統性的地區防衛能力,特別是建構能互通的預警、情報與指揮管制能力,讓美國的全球感知優勢能夠惠及盟邦,「蒙特瑞會談」前美國釋放的訊息實為正面調整美台之間的理解與步伐。

 

防禦面來看,中國軍力與日俱增的現實,如同米爾斯海默所述(John Mearsheimer),對美國最有利的是持續保持離岸平衡(offshore balancing),也因此2010年代才有「棄台論」的討論。美國一方面積極建構地區防務能力,也不忘對地區國家進行風險控管,透過「蒙特瑞會談」管控台灣的軍購主軸,並非是對中國的妥協,而是為美國的全球戰略進行妥善的風險管理。韓戰時期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Gooderham Acheson)認為,台灣和朝鮮半島不在美國防線之內,甚至防範蔣中正介入韓戰,或者使用美製裝備反攻大陸,他甚至認為台灣交由聯合國託管或小心推動台獨或自治運動是對美國最好的結果,其目的就是要確保美國不會因台海危機而與中國全面對抗。

 

台海問題不能自外於美國全球戰略

 

台灣位於美國的地緣戰略前沿,美國自然期盼的維持一定的獨自防衛能力,讓美國有較充足的時間和準備考量介入模式,美國顧及的面向與議題廣大,若無法充分的管理盟友的意圖和能力,將使美國無暇他顧。誠如此次美國未直接介入烏俄戰事,在印太地區仍有餘力保持活動,中國亦只能以「灰色地帶衝突」(grey zone conflicts)保持有限行動。這也是何以烏克蘭高聲疾呼加入北約卻未有正面回應的原因,美國和北約若將資源投注在烏克蘭身上,便無法顧及其他地區,台灣的步調亦不能自外於美國指揮的全球安全圓舞曲。

 

美國為維持全球戰略的平衡,以自身的利益維持前沿國家制衡的功能,同時控管風險以免捲入預期外衝突,更是維持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必要之舉。中國即使減持,仍是第二大海外美債持有者,今年3月份尚有10,396億美元之譜;2月份「股神」巴菲特搭擋孟格(Charlie Munger)在烏俄戰爭期間大幅加碼投資中國,並宣稱對中國市場有信心,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Reeve Musk)亦稱讚中國「他們極具競爭力、勤奮、精明。」(competitive, hardworking, and smart),期待今後更多中國製造的商品流入美國。美國政軍界支持台灣者固然不少,但從美國的大局來看,現實上考量中國有助於現有國際秩序所帶來的利益,台灣亦不能無視美國安全層面以外的格局與利益。

 

美國保持「戰略模糊」的國家安全考量不只有台海或是印太戰略層面,而是以全球戰略的高度,與政經軍社各個層面的利益進行通盤考量。在全球局勢未穩之前對出售台灣大型船艦或攻擊性武器,或是加速對台政策走向「戰略清晰」而與中共二十大直接衝撞,對美台而言都不是好事,這也是美國其他地區的盟邦所不樂見。國家戰略以生存為第一考量,當前台灣的生存又以美國的意願和能力為依歸,順從美國不是弱者的表現,若能視此次「蒙特瑞會談」為增進國防基礎建設的相容性和軍事「前理解」的機會,從更深入的哲學結構推進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深化彼此相互境遇的價值認同,才能讓美台關係更為合拍。

 

※現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