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創意無限或是異想天開?離岸風電零元國產化的道路

林建成 2022年07月08日 07:00:00
政府透過微操價格、市場與競爭,希望達成「零元國產化」的巧妙境界,其政策制度設計看似極為高明,背後卻隱藏著與市場對作的高度風險。(本報資料照片)

政府透過微操價格、市場與競爭,希望達成「零元國產化」的巧妙境界,其政策制度設計看似極為高明,背後卻隱藏著與市場對作的高度風險。(本報資料照片)

能源轉型、淨零碳排等永續目標儼然已成為台灣經濟、環境乃至於整體國家競爭力政策的核心;而今年九月即將登場的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競標,由於離岸風電開發量體大、資本高度密集、佔未來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比例甚高,更有望一併推動本土產業發展,勢必成為台灣再生能源政策最關鍵的一環。

 

觀察經濟部自去年公告離岸風電區塊開發規則以來,雖然許多細節仍未明朗,但基本上是採取以下策略:

 

一、排除高額躉購費率電價,以每度電2.49元為競標價格上限,期待「零元競標」在台灣發生。

 

二、增加國產化機制複雜度,雖然給予延續第二階段的「必作項目」一定比例的彈性,但增加許多技術複雜的「加分項目」,並且規定當競標價格相同時(也就是大家都標0元時),以國產化加分項目高者得標。

 

三、調整每家開發業者的得標容量上限為500-600MW,搭配本次競標將釋出3GW的裝置容量,意味著本次競標將有5至6家開發商得獎。

 

政府打的如意算盤是,由於2.49元的競標價格上限「夠低」,業者為了競爭想必會直接開0元標,並且由於競爭相當激烈,業者為了得標將自主承諾許多國產化加分項目,然後再到市場上與用電大戶簽訂企業購售電合約(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CPPA),確保案件財務可行。如此一來,政府不僅無須動用台電躉購費率預算,又可以透過業者競爭增加國產化程度,一石二鳥。

 

如此又要馬兒好(高度國產化)、又要馬兒不吃草(不用台電躉購),其前提顯然是用電大戶願意為了取得綠電簽CPPA。然而,台灣的護國神山群們,或許為了增加國際競爭力而有高度的綠電需求,願意支付含有相當社會與環境成本的較高綠電電價;但這些用電大戶究竟是否有合理的誘因或者「企業社會責任」去進一步承擔高度國產化可能導致的風險與價格呢?看來政府除了漲電價以外,還把培養其他「風電護國小山」的任務,也透過競標制度轉嫁給護國神山群了。

 

政府透過微操價格、市場與競爭,希望達成「零元國產化」的巧妙境界,其政策制度設計看似極為高明,背後卻隱藏著與市場對作的高度風險。在我國綠電自由市場與離岸風電產業規模均未臻成熟之際,透過選商機制或許確實可以在年底暫時開出漂亮的競標結果,但各個專案後續是否能夠兌現,恐怕需要更多的智慧以及配套措施,來避免因一時的「低價搶標、超額承諾」導致最終開發業者退出市場、用電大戶買不到綠電、國內業者沒有接到實際訂單、我國能源轉型政策無法達標的「四輸」局面。

 

※作者為離岸風電從業人員

關鍵字: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