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武裝的第一步──一千海浬防衛圈

吳崑玉 2022年07月19日 00:03:00
日本防衛省海上自衛隊的射擊訓練。(圖片摘自日本海上自衛隊臉書)

日本防衛省海上自衛隊的射擊訓練。(圖片摘自日本海上自衛隊臉書)

安倍遇刺與中國小粉紅的慶賀奚落,使得日本右翼聲勢大漲,自民黨與修憲派大勝,即使未來修憲過程與公投結果仍有變數,但日本再武裝已成定局,提高國防預算到GDP2%,在可見的未來,日本應能達成一千海浬(1800公里)防衛圈的傳統目標。有人憂心二戰時期那種軍國主義復甦,但筆者認為,日本現今已無二戰前那種侵略佔地,以證明自己「大國崛起」的氛圍。日本較可能達成的軍事增長目標,是回到冷戰時代「圍堵政策」的目標,在日美同盟下,完成西太平洋封鎖中國東出太平洋的戰略結構。

 

「威望政策」才是合理的現實目標

 

俄烏開戰後,國際戰略局勢陡變。許多人懷念起季辛吉所提倡的「低盪」(Détente)或現實主義,抨擊「北約東擴」為造成俄烏戰爭原因,更對北約之手伸進東亞深惡痛絕。事實上,國際政治中傳統的「現實主義」,是以軍事力量為核心的,其代表人物為20世紀中葉的摩根索(Hans Joachim Morgenthau),他的《國際政治學》至今仍是現實主義的經典著作。在摩根索的理論中,國際政治是個無政府狀態的叢林,其根本運作法則脫離不了人性弱點。而國際政治的核心是「權力」,權力的目標是「控制或支配人」,而其達成目標的主要工具是「武力」,且權力關係的計算與運用,不可與道德混為一談。武力不一定要隨時強加於人的身上,但至少要能保衛自身安全與利益。所以他認為美國的孤立主義昧於現實,歐洲的帝國殖民又太超過,比較合理的現實目標是「威望政策」(Prestige),所謂「砲艦外交」、武力展示、或「政治性武力使用」,都是威望政策的產物,用以達成政策目標或保護國家利益,至少要嚇到敵人或想反叛抗拒的人不敢亂動。

 

美日海軍在西太平洋的聯合演訓。(圖片摘自日本海上自衛隊臉書)

 

換句話說,季辛吉之類的外交派大師所倡議的「以談判代替對抗」,只是一種變種的現實主義。和摩根索同一年代的肯楠(George Frost Kennan),被稱為「冷戰之父」,或「圍堵政策」(containment)的創建者,才是鐵打的傳統現實主義實踐者。傳統以武力為基礎,以權力為思考核心的現實主義,在後冷戰時代聲量不高,但實際政策影響力不輸以往。美軍與北約所有大戰略架構的思考與運作,仍舊不脫摩根索與肯楠當年的架構。當美中關係劇變,傳統現實主義與冷戰圍堵架構又重新拉出來放上檯面,從歐巴馬時代「亞太再平衡」,到川普之後的「印太戰略」,其實就是「圍堵政策」的子孫。我們現在常講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即是圍堵政策使用的概念,而其背後的思維根源便是軍事戰略。

 

以美國空軍基地為圓心畫出一千公里

 

在圍堵政策時代,美國要對付的是蘇俄與中國的大陸戰略同盟。而美國是個「空權帝國」,其思考方式是以美國空軍基地為圓心,用圓規在周圍畫出一個一千公里的控制圈,而且其戰機設計的作戰半徑,也至少要達到一千公里水準。所以第四代的低檔戰機F-16,作戰半徑900公里;F-15高檔空優戰機,作戰半徑近2000公里。第五代的F-35,作戰半徑在1千公里上下;F-22則耗油太大,航程較短,僅達850公里,依賴其電戰設備與飛彈,勉強達到一千公里的作戰範圍。

 

所以,在1950年代美軍設計圍堵中俄的防衛圈時,便以一連串空軍基地為核心,構成一串珍珠般的鎖鍊,圍堵中俄進出太平洋。從日本北邊的三澤、中部的橫田,南部的岩國,再到琉球的嘉手納與那霸,掩護直抵巴士海峽與台灣的空域及海域。南邊則以菲律賓的克拉克空軍基地和蘇比克灣海軍基地為核心,北控巴士海峽,西控南海東半部,與越南金蘭灣的海空軍基地互為犄角,鉗制南海海空區域。(如圖)

 

但人算不如天算,1975年越南淪陷,金蘭灣沒了。1991年6月,平納土波火山爆發,把克拉克與蘇比克蓋上一層厚厚的火山灰,而且國際形勢不再需要圍堵中國,大型基地維持費用又過高,美軍便撤撤離兩大基地。但自中國崛起,亞太想要再平衡,美軍就一直想再重返克拉克與蘇比克,因為這是控制南海與巴士海峽的關鍵位置。這也是中美都大力拉攏小馬可仕的主要原因。

 

在美軍戰力出現退縮,與圍堵圈出現破口,美國軍力不若以往的狀況下,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防務該怎麼填補?當然就只能寄望滿口袋現金的日本多出點力了。雷根時代,便曾向日本提出過「一千海浬防衛圈」的構想,希望日本能為自身安全多出點力。但當時日本忙著跟中國作生意,根本沒有興趣幹這種花大錢又不討好的事,完全沒理雷根。直到習大大的「中國夢」,除了經濟更重視武力組建,海軍艦艇如同下餃子一樣下水,才引起日本警覺,認知到自身必須組建足夠的海空軍力來保衛至少一千海浬的生命線。「日本再武裝」及提高軍事預算到GDP的2%,才成為多數黨派的共識。

 

習近平跟威廉二世一樣蠢

 

這個歷程很像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國與德國。如果德國乖乖賣他的精工產品到英國,或者發展為陸上強權,與海權英國一搭一唱,不但足以控制住法國及大多數歐洲國家,甚至根本不會發生世界大戰。但蠢到爆的威廉二世,滿腦子「恢復德意志民族榮光」,硬要以有限預算搶建海軍無畏艦,與英國一較長短。引發英國安全恐慌,於是在不到十年內,英法世代仇敵轉為同盟,圍堵德國,一路軍備競賽直至戰爭,結果砸了大錢的德國海軍只出海打過一次日德蘭海戰,其餘時間龜縮港內。而預算、人力被分散撥用的陸軍,又沒辦法壯大到一戰消滅法國,結果兩頭落空。如果中國乖乖做他的代工,搞他的陸軍,與美、日海權唱雙簧,也許俄羅斯現在仍舊乖得跟貓一樣,美中也不至於發展為全面對抗。但習大大跟威廉二世一樣的蠢,一切惡化發展也怪不得別人。

 

換言之,當日本走向再武裝,其首要目標應是回到實踐當年「一千海浬防衛圈」的目標,協助美軍控制台灣北邊的宮古海峽,與南邊的巴士海峽。而美軍也需要重返克拉克與蘇比克,才可能完成對中國的西太平洋圍堵鎖鍊。一切的外交競合,政治動作,軍事演習,其實都在為這個軍事戰略考量為核心的大戰略架構服務。那是徹頭徹尾的傳統現實主義,是摩根索與肯楠思想的21世紀重現。日本不是因為道德或情感要與美國合作,而是基於自身安全考量與國際政治現實情勢,不得不對如此仇日的中國小粉紅,及無限縱容小粉紅的中共高層敵意作出反應,加入美軍為首的圍堵系統。

 

第五代的F-35,作戰半徑在1千公里上下。(美聯社)

 

這一連串發展對台灣安全是有利的。重點不是有幾個國家承認台灣?或台海戰爭時會不會有人來幫我們打仗?不是政治外交考量,也不是季辛吉那種拉中打俄的過時外交操作與偽現實主義,俄羅斯已經沒那麼重要了,要對付的主要麻煩製造者是中國。美國與日本都回到了傳統現實主義那種以武力與軍事戰略需要為核心的思考方式,台灣則是這條圍堵鎖鍊上不可或缺的節點。所以,台灣根本沒有兩面討好或絕對中立的空間,只能在不投降被中共炸,或統一後被美軍炸,兩者中間選一邊站。當日本走向再武裝,延伸其防衛圈,台灣其實已經沒有選項,只能加入這個西太平洋的「新北約」。這種以軍事戰略為核心的傳統現實主義,簡單粗暴卻有效,要制止戰爭爆發,就需要某種程度的軍備競賽與武力展示,實行「威望政策」,達成「恐怖平衡」,等各方都受不了了,或某一方先倒下了,才會坐下來談,尋求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國際政治安排。

 

我們正活在一個極危險的年代,生在一個很危險的地方,卻相對於過去四十年,處在一個相對更安全的現實主義國際情勢之中。日本若能達成一千海浬防衛圈的目標,不見得會在台灣海峽幫台灣打擊來犯共軍,但起碼能顧好台灣東部後門,讓國際支援順利進入。台灣正承受著高度的風險,卻也碰上了難得的機遇,怎麼把握?就看我們自己的決定。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