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化政策」持續包夾傳統土地炒作縣市綁樁的思維,「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精神終歸是妄想。(湯森路透)
近日,臉書牆上流傳一則舊聞:2007年4月21日,中國時報所刊登的,由現任總統府副秘書長姚人多撰寫的〈樂生院與民進黨精神〉。舊聞復流傳,不在歌功頌德;恰恰相反,白紙黑字是為尖銳的提醒,提醒民進黨,樂生爭議並未在其第一次執政時做出的530方案止息—當初為土地利益而做出的強拆行為,必須在11年後做出合理彌補。
長達11年的踢皮球戲碼
樂生的運命,說來坎坷。行政官僚無視其公衛與歷史文化意義,原要全數拆除;經社會各界搶救,才換得轉圜機會。但這機會依舊被政治利益犧牲,2007年,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責成公共工程委員會針對樂生保留與捷運通車爭議,做出「保留40棟、拆遷重組9棟」的530方案。工程會宣稱,這是「房舎保存最多,工程影響最少」的解決方案,實際上,此方案是貪圖通車帶來的政治利益、刻意無視樂生地質危機的錯誤決策。此方案做成後,捷運在機廠未完工前業已通車,施工期程卻遠遠超過工程會預期;而被視為有世界遺產重要性的樂生建築,不斷因為工程遭遇毀損,院民亦在恐慌中度日,若非長期聲援樂生的人持續追討捷運局的責任、要求改變工法,今天樂生院恐難持續屹立於頂坡角。
去年底,樂生聲援者原以為樂生爭議終可告一段落—走山不再,該是時候回復樂生舊有面貌。經樂生保留自救會爭取,國發會已進行跨部會協調並達成共識,認為由樂生保留自救會所提出的「大平台案」技術可行,請捷運局與自救會繼續研擬細部設計。 然而,捷運局在最後關口擺出不合作態度,要求「行政院發正式公文」才肯執行。去年底迄今,面對捷運局的不願配合,行政官僚選擇沉默,這兩者的態度,與當年社會訴求保留樂生幾無二異,很難不讓人質疑,這是上下交相賊的踢皮球戲碼重演。
文化想像淺薄的行政官僚
有所質疑,因從現有政策來看,樂生重建並非難事。技術問題,已在去年底獲得解決,剩下的,是經費問題。根據樂生保留自救會初估,以大平台為基礎的重建方案,經費約為7.7億元,這筆經費乍看驚人,但若與日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報告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通過的案例相較,並不特別龐大。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是總統蔡英文推促文化部進行的重要政策,規劃了6年共100億元的預算供各縣市申請補助,目前全台有12縣市申請此項經費補助並核定,共計30多億元,其政策標的,是建置歷史文化園區、整建古蹟及重現歷史場景,以深化土地及人民歷史記憶的論述縱深。樂生的重建,完全符合政策核心,餘下經費撥出部分款項予以重建,亦有餘裕,但依照目前政策施行的方式,樂生恐怕難以進入再造名單。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發動權,主要是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必須提出規劃想像進行申請後,再由文化部決定是否補助經費核定施行。從施政便利度來看,並非不可理解,畢竟文化古蹟的維護需交由地方政府管理、經營;但這樣的施政方式,卻也可預見文化部對台灣文化古蹟的通盤檢視之主體性與能動性的喪失。
台大城鄉所教授黃舒楣曾針對此一政策提問:「為什麼能用既有的行政地理轄區來劃分歷史?為什麼可以用單一歷史場所,來總結一個城市的複雜記憶?如何選擇性的呈現?誰參與在那選擇過程中?「歷史現場再造」是個觀看表演的現場,還是個邀請對話與行動實踐的現場?歷史是材料?方法?還是一種同時面向過去與未來的態度?」她認為,這種以行政地理轄區劃分歷史的方式,將造成各自地理範疇中的拼貼快炒、忽略文化資產之形成系統往往跨越地理界線。
但政策弊病不僅於此,深究目前通過的補助案例,還可窺見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文化想像的淺薄:文化空間的重現不以歷史縱深、人的記憶與存續為核心,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否,端看它能否成為土地炒作解套與產業經營的墊腳石。
沒有炒作 一切免談
舉例來說,基隆通過之提案,稱為「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其以「大沙灣」這個在西班牙時期即有凱達格蘭族聚居之地為發想,欲透過各國由此登陸的戰爭地理位置做硬體的修復與串連,但這些地景的串連,最終指向、圍繞的,卻是「基隆港口」與其周邊的都市更新。白話來說,歷史場景再現計畫,其實是基隆市早在盤算的「港岸觀光廊帶整體規劃」,文化場景的重建可代換為過往常見的交通建設,以公共投資之名目規劃發展廊帶,以排除過往的都市計畫或更新障礙。
不只基隆,桃園市的案例更為顯著。桃園市預計重現黑貓中隊的歷史場景,座落於閒置桃園海軍基地,而海軍基地,正位於全台最大土地徵收案「桃園航空城」的蛋黃區內。桃園航空城徵收案,緣起於交通部欲擴建第三跑道,外界原先建議,海軍基地既已遷移至屏東,此土地應可作為跑道基地。但因海軍基地的遷移使青埔的航管限高解除,使得市長鄭文燦與議會聯手堅持「第三跑道百分之百不能設在埔心海軍基地」以避免都市計畫的施行障礙;然這捨公有土地不用之行徑,卻得徵收民地,這不僅侵害眾多人民的居住權益,也犧牲了珍貴的特定農業區。
文化部長鄭麗君曾說,「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精神,應是:「一座偉大的城市要能讓孩子在街上,看見啟發他一生志業的事物」,但當「文化政策」持續包夾傳統土地炒作縣市綁樁的思維,這樣的詞語,終歸是妄想。這恐怕也正是樂生大平台重建方案被漠視、沉默以待的真正緣由—樂生象徵的土地利益,早在民進黨錯誤的530決策案獲得解套,而其長達11年的不懈抗爭,對鬥的正是這邏輯錯亂、侵害人權的土地炒作思維。
樂生進行式
為此,守護樂生已臻11年的樂生青年聯盟,發起募款活動以刊登報紙頭版廣告。廣告內容,是號召全民再為樂生走上街頭,告訴民進黨政府,若「人權」仍是民進黨想持守的招牌,恢復樂生原有面貌,非做不可,否則民進黨將是二次「複製以往他所憎恨的一切事物,它正在複製以往國民黨作政治的方式。」(樂生院與民進黨精神)
當然,民進黨或許不怕。對民進黨而言,樂生或許是個已然逝去的議題。但那日日成長的捐款名單,並非只有一路看著樂生跌撞受傷的資深參與者,半數以上,是陌生的名姓。記憶會延遞、憤怒會積累,真正掛念歷史與正義轉型的人們會一再訴說,當民進黨不思長進;而搏鬥與推翻也會持續進行,當樂生仍未等到完整重建的承諾。
【熱門影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