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民眾站在北京街頭閱覽布告欄上的報紙,標題稱裴洛西的台灣之旅為「竄台」。(美聯社)
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造訪台灣引起全球媒體大篇幅報導,中國如何反應,也成了關注焦點。各界普遍認為,眼看「中共二十大」即將來臨,加上中國經濟成長大幅減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恐怕不希望跟美國正面衝突;然而,習近平仍得顧及國內民眾和黨內大老對他的印象。
曾任日經亞洲(Nikkei Asia)中國支局長的資深記者中澤克二(Katsuji Nakazawa)4日的分析指出,習近平「禁不起」在美中關係和台灣議題上犯錯;裴洛西此行對他而言就像「期末考」一般,他有沒有能力妥善處理如此複雜的議題,成為尋求連任的重大考驗。
I led a Congressional delegation to Taiwan to make crystal clear that America stands with the people of Taiwan – and all those committed to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 Nancy Pelosi (@SpeakerPelosi) August 3, 2022
Check out this video of our historic visit to Taipei. pic.twitter.com/TON6zB3x4s
中澤克二指出,25年前在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任內,當時的美國眾院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曾經到訪台灣,跟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會面;如今,習近平免不了會被拿來跟江澤民比較。可以說,裴洛西訪台之旅對習近平而言關乎「中國內政」,因為他得試圖證明他能同時應付中國國內政治、與美國的關係,以及台灣議題,且要表現得比前任的江澤民和胡錦濤更好。
有消息稱,習近平本周正在河北省參加「北戴河會議」;對此中澤克二認為,若北京政府先前真的設法擋下了裴洛西訪台,習近平就能以「勝利者」的姿態出席北戴河會議。
中澤指出,1997年金瑞契的亞洲之旅是先前往北京跟江澤民會談,之後才赴台灣;江澤民同意跟金瑞契見面,亦可以被解讀為一種「默許」。這次裴洛西訪台前,美中之間也有類似的發展,因為7月底,儘管當時已有消息傳出裴洛西即將到台灣,習近平仍同意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中澤表示,「可以很肯定地說,拜習兩人皆贊同應避免衝突爆發」。
隨著中共二十大即將登場,中澤主張關鍵的問題在於,江澤民等中共黨內大老的態度如何。面對中國的經濟成長減緩,這些人可能會希望習近平在處理美國關係和台灣議題上,應採取較務實的做法;正因為習近平不能不顧及江澤民等人的意見,可能也因此促使他即便在美中關係惡化之際,仍選擇跟拜登通話。
事實上,習近平欲進一步鞏固權力的道路,也不能不考慮到他自己在中國一般民眾眼中的形象。近期許多專家皆指出,對習近平來說,如何一方面保持強硬立場,一方面避免全面開戰,成了最大考驗。
華盛頓郵報引述「國際危機組織」(ICG)中國專家蕭嫣然(Amanda Hsiao)看法,認為中國不希望跟美國決裂,可能因此避免採取會導致意外衝突的行動。該報導稱,接下來中國除了透過軍演表達不滿之外,還會繼續使用各種「灰色地帶戰術」(gray-zone tactics),亦即進行種種脅迫恫嚇舉動的同時,不升高到全面衝突。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則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莊嘉穎(Chong Ja Ian)觀點,同樣主張北京政府不希望把局勢升高到無法控制,但也不能示弱。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研究學者孫韻(Yun Sun)認為,中國想靠政治宣傳戰阻擋裴洛西訪台,卻「做得太過頭」,但結果未如預期,裴洛西仍舊選擇來到台灣。此事也暴露出中國外交政策的弱點:當局以為光憑恫嚇便能達到目的,最後卻導致政府的威信和顏面盡失。
據紐約時報報導,許多中國網友都希望政府對裴洛西此行展現出夠強硬的態度,很多民眾都在等著看中國政府會採取何種反制行動,最後卻感到「被政府騙了」。
金融時報指出,中國政府和官媒一開始過於躁進,環球時報評論員胡錫進等人更曾稱解放軍有權「擊落」裴洛西的座機,但至今為止此事並沒有發生,讓許多中國網友大感失望,認為當局只會虛張聲勢,卻沒有實際行動。
報導進一步引述匿名的中國媒體人說法,稱官方已經開始控管輿論對裴洛西訪台的定調方式,一方面不可以過於「鷹派」,或是變成極端愛國主義,但同時也不能流露出太「鴿派」、反戰的態度;換言之,中國媒體必須依循官方的說法,就連「如何表現愛國主義」都得依照政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