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恐攻過後一天,街上行人。(照片:湯森路透,後製:李明維)
(編按:《上報》隔周推出《漂流吧!我的瑞典之旅》專欄,由目前就讀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et)的台大歷史系交換學生郭慧執筆,她在當地記錄瑞典及其他北歐國家的第一手觀察,供台灣讀者參考與反思。)
「維克已在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攻擊中標示自己為平安無事。」8日下午4點多,臉書(Facebook)突然跳出這麼一則訊息。
「斯德哥爾摩的攻擊?」、「室友維克人在那裡!」看到這則訊息後,我趕緊上網搜尋,才赫然發現,向來熱鬧的皇后街(Drottninggatan)上,發生了卡車衝撞的攻擊事件。
消息指出,下午3點左右,一輛卡車衝進皇后街上的亞倫斯百貨公司(Ahlens Department Store),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傷。事發後斯德哥爾摩交通多已停駛、警方呼籲民眾不要在市區逗留。而後瑞典總理勒夫文(Kjell Stefan Löfven)也將此事件定調為恐怖攻擊。
聽到消息之後,其實難過之情遠大於驚訝。畢竟,這已經不是近來歐洲發生的第一起恐怖攻擊:3月22日,英國倫敦(London)國會大廈發生攻擊事件;4月3日,俄羅斯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地鐵站也發生了爆炸事故。短短2週的時間左右,歐洲多個城市成為攻擊標靶,使身在其中的人,表面行動如常,內心卻蒙了層陰影、多了點戒慎。
記得在倫敦恐攻後不久,我準備搭機前往西班牙。由於班機於清晨起飛,不想漏夜趕至機場的我,決定前晚先到機場等待。是夜,我在機場的咖啡廳中休息,正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之間,忽然聽到「砰!」地一聲巨響。「恐攻!」我腦中的瞌睡蟲完全被趕跑了,取而代之的是「恐攻」兩個大字。緊張地環顧四周,才發現原來只是工人在維修天花板。這件事雖然只是虛驚一場,從自己的直覺反應,卻已足見風聲鶴唳。
然而,恐怖攻擊防不勝防,即便身邊的人會善意地說道:「自己小心一點。」但彼此也心知肚明,這類事情無從小心。也因此,面對類似事情時,總有些「日子還是要過啊,不然該怎麼辦呢?」的無可奈何。就像有位朋友前往聖彼得堡的旅程,恰好訂在聖彼得堡恐攻後幾日。遊輪公司通知行程不變後,朋友便也打算如期前往。在事發後不久造訪,不會擔心嗎?「我從小在墨西哥長大耶,在那裡我都活下去了。」朋友這麼回道。乍聽之下是幽默自嘲,卻隱然帶點無奈苦澀。
而這次斯德哥爾摩恐攻後,眾人反應似乎也是如此。聽到室友表示,他在事發半小時前,正好就待在亞倫斯百貨公司,面對這種切身的危機,說不擔心是騙人的。然而因為「日子還是要過」,所以即便心裡感受如此,大家還是努力地使一切如常,不散播恐懼,也不在社會中尋找代罪羔羊。臉書上不見案發時血腥的影片或照片,只有通知大家儘速離開市中心的資訊。人們的動態上,也不見驚慌憤恨,而是「重要的是,我們不會活在恐懼當中。」、「散播愛,而非恐懼。」的貼文。
而到了隔天,原先提早休息的店家,多已正常營業;在小鎮烏普薩拉(Uppsala)裡,更是一切如常,如果沒有報紙上的恐攻報導、沒有為了哀悼而降半旗,這一切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畢竟,時間還是繼續向前走。而在遭逢這種攻擊後,瑞典如何繼續前進呢?當記者這麼問道時,瑞典的維多利亞王儲(Kronprinsessan Victoria)給了我們這個答案:「一起(Together)。」
【延伸閱讀】
【熱門影片推薦】
●【上報人物】 20年說完「無罪」2字 徐自強平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