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人真的冷漠嗎? 戳破移工議題的同溫層泡泡

杜曜霖 2017年04月11日 10:10:00

「請別問為什麼了,

為什麼我還不下山,

為什麼我還不回家,

因為還有債款要還,

我欠鄰居也欠銀行。」

——《再見,可愛陌生人》片尾曲

 

來自深山的低沉嗓音,高聲唱出逃跑移工的在台悲歌。這歌聲輕輕包覆映末現場沉重的氣氛,為電影《再見,可愛陌生人》畫下句點。

 

但映後熱烈的討論,才剛要開始。

 

紀錄片《再見,可愛陌生人》由越南籍的阮金紅及蔡崇隆兩導演執導。片中近距離紀錄4位當初合法入境的越南移工,最終選擇逃跑,轉往深山「打黑工」的故事。為了還清高額仲介費、存錢讓遠在越南的家人過好日子,他們不得已,只好踏上逃跑之路,日夜躲避警察追捕。

 

鏡頭帶觀眾深入逃跑移工疲憊的日常、揭示他們惡劣的居住環境。那是一間由逃跑同胞於山林間勉強搭建而成、缺乏基本水電的鐵皮屋,逃跑的移工將它形容成「高級的別墅」。在那裡,他們過著不被警察,也不被社會看見的生活。

 

 

映後,一位觀眾發言,先是讚賞本片教育意義,然後問:「我在想,是不是有一個可以提供移工協助的平台?」

 

語畢引來一陣討論。

 

「我也常遇到有人說:『欸,我很關注這個(移工)議題,但是我都不知道要怎麼幫忙。』要幫忙還不主動,這不是有點可笑嗎?」、「大部分的台灣人都覺得這不關他們的事,更別說站出來發聲。」

 

就這樣,你一言我一句,會場充斥著針對「台灣人」尖銳的批判。

 

圈外人的無奈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我曾上廣播節目談及移工困境。當時主持人張大春問我,如何讓民間的雇用者有更多的準備,以減少打壓情形?一如映後會場那些批判「台灣人」不主動關心的言論,我當時也回答:「如果可以做什麼,絕對是更多了解。」

 

 

但這樣不完整的回答,卻也無心築起了一道分割「圈內、圈外」的藩籬。事後,一位聽眾傳來訊息表示,自己雖有興趣了解移工問題也有意幫助,但一直以來卻不得其門而入,始終找不到切入口。

 

事實是,對於非扮演記者角色或第一線接觸移工的一般大眾,這道資訊或「關懷」的大門,並不如長期關注移工人士認為的,理所當然的存在。比起批判旁人的漠視,思考如何打破這道藩籬,讓有意了解的人深入,也讓過去無心關注的人意識移工議題與他們之間的關聯,或許才是當前首要的課題。

 

如何走進移工議題的大門?

 

以下整理長期關注、推廣移工議題的平台,供有心認識和提供協助的讀者參考:

 

■ 臉書社團「挺移工(TIG)」「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臉書專頁

 

這兩個單位是由第一線接觸受打壓移工的工作者創立而成。平台上,除了有現場的第一手觀察,也常轉貼移工相關資訊,包含徵求物資和捐款消息、移工法律知識等。是想幫助移工卻苦無管道的人,最直接的入口。

 

■ 《移人》

 

「離『移民工平權』還差得遠,還不是我們退場的時候。」《四方報》編輯遭資遣後,延續先前理念創立網路媒體《移人》,主張用平等的姿態,陪伴移工朋友說自己的故事、爭取應有的權益。

 

透過涵蓋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的報導,讀者可以認識各國文化,台灣社會對於移工和新移民的歧視,也得以被消除、扭轉。

 

■ 「One-Forty」「1095文史工作室」

 

兩組織皆致力於搭建台灣與東南亞的橋樑,並定期舉辦各式文化交流活動,是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接觸、交流的窗口。

 

目前One-Forty正於華山舉辦年度特展【 600,000 JOURNEYS:六十萬個旅程;六十萬個故事】,也推出系列活動,讓參加民眾走進移工的世界。

 

■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東南亞藝文圖書 - SEAMi 望見書間」「The Hole。洞光」


這些是聽東南亞講座、觀看紀錄片和與移工、移民朋友面對面交流的好地方。

 

去年,光是燦爛時光就舉辦了355場東南亞相關講座,主題從輕鬆的東南亞旅遊見聞至嚴肅的人口販運皆有。建議有興趣的朋友,關注粉專以獲得講座資訊。

 

除此之外,燦爛時光也發起「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運動。前往東南亞的民眾只要順手帶回東南亞文字書籍,就能讓更多在台移工感受家鄉和台灣人的溫度。

 

燦爛時光周日午後於車站大廳擺放書籍,供移工借閱。(攝影:李昆翰)

 

■ 「F24 地板圖書館」


由印尼移工Tantri及燦爛時光合辦的地板圖書館,每周日午後於台北車站大廳開張。移工朋友會成群圍坐在擺滿書的行李箱邊說笑,他們中文流利、對於新面孔也十分熱情,不妨找個機會上前交談,主動認識新朋友。

 

圖最左為Tantri,地板圖書館創辦人。(攝影:李昆翰)

 

同溫層泡泡的排擠效應

 

移工問題需要解決,第一線團體的奔波與努力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認的,大眾的關心甚至反彈,才是推動政府重視的重要關鍵。

 

移工團體高呼「沒選票,沒人權」的同時,其實也在呼籲有選票的台灣人站出來,一同為移工爭取權益。如何讓他們站出來?有些勞權人士選擇策略性的批判大眾漠視議題。這雖為一種方法,但失效時,不僅不足以喚起大眾關心,更有可能助長移工議題的同溫層泡泡,加深議題與大眾的距離。

 

因此,比起批判,我們更應將心力投注於搭建議題與大眾間的橋樑。如此才能翻轉大眾對於異鄉人的歧視、引導台灣人看見上演於周遭的剝削,進而引發更多的同理和關心。

 

不僅如此,作為關注移工議題的人士,我們都該審視自己是否在無意間,打造了排擠圈外人的同溫層泡泡,甚至被同溫層的泡泡屏蔽了起初搭建橋梁的動機。而橋的彼岸,大眾看見的究竟是「圈內人」對外人的排斥和不滿,或是移工議題亟需被重視的必要,值得我們好好深思。

 

【延伸閱讀】

逃跑移工的「牢」動真相

 

※作者為《上報》國際新聞中心記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