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認為,中國對台灣祭出的貿易制裁,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影響。 (美聯社)
中國反制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除了包圍台灣軍演,同時祭出經濟制裁打壓台灣,禁止進口台灣的柑橘類水果、冷凍魚、天然砂及糕點零食等,但分析指出,北京所瞄準商品對雙邊貿易影響僅約0.04%,對台灣經濟來說沒什麼太大痛感,認為北京此舉的政治意義大於經濟。
CNBC報導,根據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數據,排除轉口貿易數字後,台灣2021年出口中國貨品總值約1130億美元,自中國進口貨品總值約820億美元。在後者中,有超過半數都是北京並未瞄準的電機、電子及科技零件及核反應爐與核鍋爐。至於從台灣出口至中國商品,有65%同樣是電機、電子及科技零件類似產品。
而且北京祭出制裁領域的貿易量相對非常小,特別是天然砂,與電子零件的貿易額相比猶如滄海一粟。根據台灣國貿局數據,去年中國外銷台灣的天然砂貿易額僅約350萬美元。目前台灣最大的天然砂供應國是澳洲與越南,兩國去年出口價值約6400萬美元的天然砂給台灣,用於工程及其他產業,占台灣天然砂採購量的70%。
同樣的,北京針對的柑橘類水果,去年貿易額也僅1000萬美元,儘管中國大陸仍是台灣最大的柑橘水果買家。其他被中國限制商品,例如台灣的糕點、餅乾及零食等,去年貿易總額約5000萬美元。北京特別點名禁止從台灣進口的兩種冷凍魚類,白帶魚及竹筴魚,2021年貿易額僅略超過300萬美元。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國際貿易分析師馬羅(Nick Marro)指出,「中國對台灣的經濟報復是其外交策略上的長期戰略。儘管如此,北京決定瞄準貿易價值相對較低商品,反映其緩解經濟壓力的工具很有限。」他分析,「中國過去幾年已限制中國旅客訪台,那帶來相對較多的經濟影響,現在出現在新聞頭條上的農業產品,僅占台灣出口籃中的一小部分,對台灣的影響不是太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