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人權館蓋新建築不能淪為建築師的靈感實驗場

李詔安 2022年08月31日 00:00:00
身為國家級的轉型正義教育重要地標,國家人權博物館不能僅淪為建築師的靈感實驗場,不能只以官僚體系的形式主義來應付雜音。(圖片摘自文化部網站)

身為國家級的轉型正義教育重要地標,國家人權博物館不能僅淪為建築師的靈感實驗場,不能只以官僚體系的形式主義來應付雜音。(圖片摘自文化部網站)

裴洛西議長來台時特別造訪的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向來是轉型正義地標。然而,這個歷史場址近來因新建工程,在政治犯間與建築專業社群間迭生歧見,「破壞歷史,黑箱作業」批評四起,實與主事者未能充分認知博物館專業,討論透明度不佳有關。

 

人權館新蓋館舍作為常設展與辦公空間之規劃,牽涉園區未來的整體樣貌與地景,新建築跟舊監獄是突兀(例如常被批評的入口意象),或反能融合甚至轉化並且發揮機能,均牽涉古蹟保存重要議題,有政治犯大力支持增建,但也有人堅決反對認為將破壞歷史面貌,相同的爭辯也出現在建築社群匿名專頁,批評建築師炫技空間配置不佳。這個原本可以成為各方對新建築願景想像討論,再反饋給設計者的機會,我們卻看不到主事者的視野與承擔,把議題限縮為人際齟齬,成了網友常說的「不解決問題,只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以日前剛舉行的說明會為例,館方僅把開會通知發文給六個政治犯團體與兩位新北市文資委員,官網完全不見相關預告與爭點資料,在會議舉行當天的中午於臉書粉專預告有直播,觀看人數與討論品質是可想而知的低落。相較於該館其他教育活動日常的強力推播,這個將耗費人民數億稅金且徹底改變園區地景的大工程,引發的討論少得可憐,與館方的(不)作為息息相關。

 

新舊歷史建物的設計並非完全不能相容,重點在於主事者、專業者、民間三方的公共討論機制能夠成型。怎麼蓋、花多少預算、工期評估是否合理?想要與有疑慮的意見溝通,提高透明性,杜絕「黑箱」之譏,國內外可借鏡的討論手法有:歷史建築修復過程中開放部分區域進行定時公眾導覽、針對修復過程策劃教育活動等。人權館若能把握機會,透過舉辦形式多元的說明會、工作坊,甚至是經過設計的公共對話,都可讓前來參訪的觀眾體會:修復與新建工程雖會在幾年內帶來不便,卻是持續匯聚更豐富期待、深根人權與歷史教育的最好場域。

 

身為國家級的轉型正義教育重要地標,不能僅淪為建築師的靈感實驗場,新博物館誕生的面貌卻與觀眾毫無關聯。如何讓不同群體與世代的民眾,透過參與,一同擘劃對於新博物館的想像,不只以官僚體系的形式主義來應付雜音,才不會辜負了這個以人權為名,理當以人為本的博物館。

 

※作者為文資政策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