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2022年的縣市首長提名人,21位中僅有5位是女性。(民進黨提供)
我們都知道性別平等固然不以生理性別做為絕對的衡量標準,然若以性別比例做為其中一個性別平權的指標,進而檢視藍、綠兩黨對於性別的價值衡量,民進黨的性別意識則顯然離其高舉的性別平權實踐有所悖離。
攤開民進黨2022年的縣市首長提名人,21位中僅有5位是女性,而這樣的狀況甚至在2016年民進黨執政開始就有跡可循:蔡英文當選後兩次內閣的女性比例逐漸下降,蘇貞昌內閣期間退回30年前的內閣性別比(42人中僅剩5位),更在2020年內閣改組後下降至僅剩2位,甚至低於李登輝總統的第一次內閣比例。上述難堪的現實狀況,跟創黨至今高舉性別平權大旗的民主進步黨相比實在一點都不進步,極度缺乏平權實踐。
綠營公職的慘狀,其實從黨職的性別比就能略窺一二,黨內要職僅有主席及副祕書長一名為女性,對比國民黨副主席、兩位副秘書長和正副書記長更能看見其黨內女性所處的弱勢地位。
更糟糕的是,我們都知道民進黨仿效中共,其世代間的梯隊接班非常完整。但我們仔細想想,請問民進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中,無論六十多歲、五十多歲、四十多歲,可有明顯被栽培的女性政治人物?市長候選人的提名便可見該黨毫無性別平權的考量。不論黨內現存政治人物、後進的接班梯隊,皆可見民進黨在性別平權的失敗、父權文化的深植。
黨內結構不平衡、傾斜的政府人事,民進黨在性別的失敗不僅止於此。回顧先前「公投辣妹」事件,在公投說明會請辣妹舞團,與公投四案毫無相關,可以說是全面的女體行銷。黨內立委的家暴案更歷歷在目,事件發生後的民進黨政治人物不僅在表態上卻步,施暴者竟還能向黨內尋求協助,介入周刊報導內容。綜觀上述,民進黨的性別平權實踐可見是一敗塗地。
回頭看縣市長選舉,過去2016年被稱作「女力爆發」的一年,全台縣市長中突破三成的女性當選人全部來自國民黨,該年度民進黨只提名一位女性候選人。今年,面對國民黨接近一半的女性候選人,民進黨的女性候選占比更僅接近兩成。這樣的女力式微、性別倒退顯然無法怪罪整體社會的父權結構,而來自於民進黨固有的黨派文化,才導致接班人清一色男性的失衡局面,而這樣的失衡對比國民黨的女性候選人或有執政成績、或有政治經驗,可見到兩黨對於性別平權的巨大差異。
生理性別著實無法為黨派的性別意識代言,但今日民進黨的性別失衡,顯現了民進黨已然鞏固的父權結構,而面對失衡局面未有作為的民進黨,在選舉中的兩黨間顯然作為性別不平等的最大幫兇。
※作者為臺大社會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