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明芳專欄:正視麵包變小和便當變貴的不爭事實

蔡明芳 2022年09月12日 07:00:00
台灣多數商品的物價上漲趨勢仍然持續,以至相同總消費支出下,消費者可以買到的商品數量卻減少了。(取自pixabay)

台灣多數商品的物價上漲趨勢仍然持續,以至相同總消費支出下,消費者可以買到的商品數量卻減少了。(取自pixabay)

行政院主計總處近期公布我國八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2.66%,較七月的3.36%為低,其主因為其年同期的蔬果價格上漲幅度因颱風影響而導致基期較高所致,若扣除能源與蔬果等受短期性因素影響的核心物價指數,仍與七月同為2.73%,換言之,多數商品的物價上漲趨勢仍然持續。

 

消費者物價指數為衡量在同樣一個籃子或消費組合的購買量上,前後年度的總支出增減變化,當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時,表示消費者購買同樣商品組合與數量的總支出較前一期或前一年增加,亦即,相同總消費支出下,消費者可以買到的商品數量減少了。

 

物價的變動會受到各國政府重視的主因,在於物價上漲可能導致經濟成長趨緩或出現衰退,這是因為,當物價上漲時,消費者在必需品的消費支出會增加,進而使得其在消費性電子產品或休閒娛樂服務的購買數量減少,以及遞延消費其他非必需品,此時,生產者將會面對存貨增加與營業收入減少的負向衝擊。近期,許多消費性電子產業逐漸出現取消訂單與存貨增加的現象,有部分原因即是近期全球物價持續上漲所造成的景氣衰退疑慮增加所造成。

 

為了減輕物價上漲對經濟活動帶來的傷害,包含美國聯準會(FED)在內的多數國家央行也採取升息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來因應。由於升息也可能導致投資減少或舉債成本增加,進而造成經濟成長趨緩,因此,央行的升息決策往往引發經濟學的關注與討論。例如,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與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對於Fed是否升息對抗通膨的看法就不一致,前者認為Fed升息對抗通膨是一定要做的事,後者則認為Fed的升息決策會讓通貨膨脹更加嚴重。

 

史迪格里茲認為升息的負向效果如下,首先,其認為升息為供給面的問題,利率的調升無法增加石油或天然氣產量,故升息無法解決供給面的問題,但是,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值得討論。第一,如前文所提,如果扣除能源影響核心物價呈現上升的趨勢,則很顯而易見的,物價上漲並非僅是供給面造成的;第二,各國央行在武漢肺炎爆發後所採取的降息措施,直接造成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的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國央行也為此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來打擊非自住需求者與建商的炒房和囤地行為,由此可知,物價上漲不應簡化為供給面的衝擊。

 

其次,史迪格里茲認為Fed的報告已指出升息會造成房租上漲,故Fed的升息幅度不應過大。升息對於房租的可能影響至少有二。其一為,升息循環會造成房屋貸款者的成本增加,進而使得房東將利息支出的負擔部份轉嫁給房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二為,大幅度的升息決策也可能使得購屋者的貸款負擔大幅增加,特別在房價上漲幅度已相當顯著的當下,利息支出的增加也可能造成許多非自住者釋出更多房屋,在給定房屋需求不變下,房價的下跌也會讓較多人買得起房子,降低租屋市場的需求,進而使得租金下跌。因此,升息對租金的影響可能受到不同國家或不同城市的房地產供需影響,並無定論。

 

由上述討論可知,物價上漲的原因與升息決策的影響相當多元,經濟學者的看法亦不盡相同,因此,央行提出強而有力的研究證據是支持其決策有效性的最佳作法。以台灣為例,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去年開始主持「物價穩定小組」積極查價,同時,台灣央行卻一再重申台灣物價穩定,或物價上漲幅度遠小於其他國家,這會讓民眾不清楚台灣的物價是否穩定,但是,民眾感受麵包變小與便當價格的上漲卻是不爭的事實。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關鍵字: 物價 升息 央行 查價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