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對外引進俄國推翻親中前總統,在非常時期將哈薩克回歸中俄相互制衡的常態。(維基百科)
2022年9月,中國、俄羅斯和教廷高層陸續前往哈薩克,該國頓成地緣政治與文明交匯的重心,對於歷史上作為絲路文明樞紐的哈薩克而言,各國文明匯萃一堂在歷史上並不陌生。但這場四方文明碰撞盛會,在冷戰結束以來也是極為少見,而且還是在今年一月甫平定動亂的國度。哈薩克如何發揮文明與地緣的優勢,值得同樣位於東西文明與秩序交匯的台灣考察。
代表羅馬天主教的教宗方濟各(Franciscus)、東正教與俄羅斯民族的普丁(Vladímir Vladímirovich Pútin)、以及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習近平,相繼前往中亞伊斯蘭大國哈薩克。雖然獨缺西方基督新教的代表,但已展現哈薩克的文明與地緣韌性,能於烏俄戰爭與自身的動亂中保持相對自主,並且在東西方爭執國際秩序之際,尋求各方可能的對話機會。
政權雖有更迭 地緣政治的智慧不因人而廢
今年一月2日,哈薩克發生動亂,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Nūrsūltan Äbışūly Nazarbaev)未能如2018年的局勢順利「維權」,終於在現任總統的巧計安排下結束實權。納扎爾巴耶夫長年的威權政治與裙帶關係終究不是應當存續的政治秩序,現任總統托卡耶夫(Kassym-Jomart Tokayev)對內運用看不到石油財富,且生活於貧富不均的人民,對外引進俄國推翻親中前總統,在非常時期將哈薩克回歸中俄相互制衡的常態。
今年1月2日動亂伊始,托卡耶夫於一周內向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CSTO)提出援助請求,3,000名俄羅斯傘兵便於1月6日上午迅速抵達哈薩克,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吉爾吉斯和塔吉克也陸續派遣部隊,俄國動員的效率超乎常理,且時逢烏克蘭戰爭發動前夕,應是已有介入準備。或可解讀俄國的迅雷不及掩耳,是為顯示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和「一帶一路」無所作為,並且獲得哈薩克對俄國入侵烏克蘭的支持。
然而熟讀歷史的總統托卡耶夫,持續前總統路線,且更熟稔運用東西方國際政治與文明的矛盾,並未對俄國展現支持。托卡耶夫於6月17日「第25屆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上的表示,「哈薩克不會承認科索沃、南奧塞梯或阿布哈茲的國家地位,此原則也適用於烏克蘭東部。」時序稍早的2017年,他更要求以拉丁字母取代沿用自俄國的西里爾(Kirillica)字母,對俄國立場保持距離,卻又能巧妙借力使力,穩定自身權力。
運用多方關係平衡 維持國家主權
哈薩克深知自身是中國通往歐洲的關鍵路徑,又位於俄國的腹脅之處,是中俄兵家必爭之地,保持各方平衡,待價而沽才能確保國家安全。雖然哈薩克甫經歷政局更迭,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臨貪腐與不均,但是在對外關係上卻能成為多種關係之間的支點,並以此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哈薩克基於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身分與俄國維持連結,保持著「獨立國協」(CIS)、「歐亞聯盟」(EEU)、「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的成員地位。更特別的是,哈薩克也與西方建立相當關係,還是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artnership for Peace, PfP)的成員,作為中亞國家,也同時是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OSCE)的一員。
在文明層面,哈薩克以歷史上的絲路大國為名,加入「上海合作組織」與「一帶一路」,透過中國平衡俄國。民族和宗教方面,哈薩克以突厥語族的一員,被土耳其視為突厥民族的重要合作對象,是突厥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urkic States)成員,同時也是伊斯蘭合作組織的一份子。
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Kosmodrom Baykonur)是全球最重要的太空發射中心,也是對俄國重要的談判籌碼。場內擁有13個發射台,可以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大型運載火箭、太空梭及多種飛彈,發射場土地由俄羅斯向哈薩克租借使用至2050年,俄國雖有東方發射場的計畫,具體時程仍未確認,規模也不如拜科努爾。
這些基於各方能動性建立的關係平衡,使得哈薩克能在俄國派軍進入國內後,也能讓俄國遵守集體安全組織的規章撤軍,未能損及哈薩克的國家主權與利益,未如西方國家預估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引進中國平衡俄國 仍能拒止外國勢力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中國實施「動態清零」政策,習近平一直未曾出國訪問,更是在2020年1月出訪緬甸後,近兩年多來的首次出國行程,想必更是期待能改善與羅馬教廷的來往,以及增進俄羅斯和中亞各國之間的關係,最終彰顯與「非美國盟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回應近期外交和對台政策的困厄。
特別是在「中共二十大」招開之前,習近平訪問與出席「上海合作組織」的行程更是備受關注。今年1月,中國未能介入哈薩克,6月份斯里蘭卡面臨經濟崩潰,比以往更需要在「一帶一路」取得成績。
中國雖然是哈薩克第二大的貿易夥伴,更是最大的投資來源國,卻未能在哈薩克佔上太多便宜。2005至2020年間,中國在哈薩克的投資金額高達192億美元,更有總值將近245億美元的計畫將於2030完工,霍爾果斯更是目前中國在中亞最大的口岸。
但是自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以來,卻仍致力於中俄之間的平衡,他將首都從靠近中國的阿拉木圖,遷至國土中央的阿克莫拉(Akmola),運用俄國的政治力量制衡中國的經濟穿透。
新都原先極為荒涼,哈薩克語稱之為白色墳墓,更是世界第二冷的首都,納扎爾巴耶夫卻是以國家長久利益為出發點,將其改名為哈薩克語「首都」之意的阿斯塔納(Astana),讓境內各族在獨立後尋得新的認同平衡,更能遠去中國水源與地緣威脅之苦。
哈薩克成功運用本身文明與地緣交匯的優勢,擱置意識形態與民族主義的爭議,巧妙的扮演東正教、華夏與伊斯蘭三大文明之間的平衡支點,取得內中亞地區極佳的文明與地緣優勢,使得哈薩克即使放棄核武也未遭俄國侵略,也未向中國就經濟議題屈服。
相對於同樣作為前蘇聯國家的烏克蘭,由於急切加入北約和歐盟,忽略對俄國關係的平衡,因此而在這十餘年面臨來自俄國極大的壓力。哈薩克雖然在國家內部治理和經濟發展上仍有進步空間,但是仍能在中俄之間取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其多重文明的身分與關係性的運用實在值得同為地緣夾縫的台灣參考。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