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不對稱戰力與傳統建軍方向未必相互排斥    

紀永添 2022年09月15日 07:02:00
義務役即將延長疫情,可使得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與傳統的建軍思維取得平衡。(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義務役即將延長疫情,可使得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與傳統的建軍思維取得平衡。(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隨著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越來越嚴峻,國軍也在積極建軍備戰,除了正在研究延長義務役的役期,下年度的國防預算也創下近年來的新高。不過,台灣的建軍方向,卻出現了激烈的辯論。美國強烈建議台灣應該發展不對稱戰力,以因應敵大我小的不利情勢。已卸任的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也認同這個方向,他所提出的「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認為應發展小型、致命、機動性高、不易被摧毀的武器,來強化國軍的嚇阻能力。相反的,國軍目前的主流建軍思維,卻仍偏向保守,希望發展新型戰機、籌建下一代飛彈巡防艦、採購主力戰車與自走砲,來增強部隊戰力。這使美、台雙方對軍購方向出現歧見,美方接連取消載台式武器的輸出許可,讓M109A6自走砲與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的採購案胎死腹中,都引發國人疑慮。

 

延長義務役役期將成為改變契機

 

其實雙方的論點各有道理,國軍仍然需要戰機、艦艇來反制中國的侵擾,載台式武器可以提供台灣平日監控解放軍、戰時反制中國封鎖的關鍵能力。如果台灣全面放棄籌獲這些新式武器,兩岸軍力將會被進一步拉開,特別是近年來台灣逐步獲得源頭打擊的攻擊武器,可以在戰時先發制人,削弱攻台部隊,並打亂解放軍的進攻節奏,為防禦部隊爭取更多的時間。俗話說攻擊是最好的防禦,這些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戰力,不應該輕易放棄。但面對兩岸懸殊的軍力對比,國防預算又嚴重不對等的情況下,台灣也需要利用最少的資源,建立讓敵人難以在短時間內摧毀的戰力。國軍的傳統戰機、大型艦艇與主力戰車等武器系統,很可能在開戰之初,立刻損失殆盡,讓台灣的防禦能力瞬間瓦解。更不用說台灣無力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以避免拖垮整個國家。

 

漢光演習裡M110自走砲火力射擊。(攝影:張哲偉)

 

不過現在出現一個契機,或許台灣可以在這兩種建軍策略中取得平衡,那就是義務役的役期已幾乎確定會延長。雖然目前還不清楚最後的規劃方案為何,但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延長為一年,讓這些義務役士兵,在陸軍原有的7個新訓旅、陸續編成的5個新訓旅、與3個訓練中心裡服役。平日協助進行教育召集,戰後與動員來的後備軍人,編成15個灘岸守備旅,負責第一線的守備任務。同時也考慮將寶貴的志願役人力,集中到三軍的主戰部隊,以解決目前募兵制所遭遇的缺員問題,而非主戰部隊的人力缺口,則由義務役士兵來補充。簡單來說,方向大致朝向兼顧募兵制與徵兵制的優點,維持由專業的志願役官兵組成主戰部隊,大量的義務役役男,則做為地面防禦的主力之一,並擔任主戰部隊的支援兵力。但這種規劃卻曝露出國軍的一個嚴重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國軍長期以來不重視後備部隊,雖然號稱庫存龐大的武器,其實都老舊不堪,為了解決這個情況,國防部近來編列不少預算,緊急採購大量的輕兵器與裝備,給這些新編成的新訓旅使用。但從採購的內容來看,輕機槍、榴彈發射器、迫擊砲與夜視鏡,都只是步兵旅的基礎裝備,別說與先進國家相比,連解放軍的二線部隊都比不上。不只好一點的新式火砲、反裝甲火箭或飛彈、防空飛彈都付之闕如,更先進的無人機、資訊化作戰裝備等,更是難以奢望。國軍後備部隊的慘狀就是如此。在裝備之外,訓練更是嚴重不足,新制的14天教召才剛剛上路,還未全面推行。可以說國軍的後備部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更不用說各縣市所編成的縱深與城鎮守備旅,戰力恐怕更不堪聞問。盟邦批評台灣的後備動員系統是虛有其表,並不過分。

 

以發展不對稱戰力的概念來建設後備部隊

 

在這種情況下,短時間內要將後備部隊建設成一流的勁旅,有其難度,宣誓要達成常後一體,也不切實際。或許比較可行的方式,是以發展不對稱戰力的概念來建設後備部隊,而以志願役為主的主戰部隊,則負責操作先進武器,發展成小規模的精銳戰力。這樣既保有一定的傳統作戰能力,以因應平日的威脅,也能強化戰時的嚇阻能力,讓中國武力犯台前必需三思。畢竟不對稱戰力的重點,就是利用小型、便宜、機動力高、不易摧毀的武器系統,來重創敵人。一般來說,在地面部隊上,指的是為步兵配備反裝甲火箭或飛彈、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並放棄昂貴的主力戰車或裝甲車。但台灣的陸軍不太可能放棄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機械化部隊,再變回傳統步兵。因此要投資不對稱戰力,倒不如直接以正在推動改革的後備部隊為目標,會更有可行性。

 

國軍可以考慮為後備部隊採購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突出的標槍反裝飛彈、或是國造的紅隼反裝甲火箭,以取代目前老舊的六六火箭彈,同時爭取更多的肩射型刺針防空飛彈,讓國軍的後備部隊也擁有防空能力。這些被視為不對稱戰力的武器系統,最大的優點是可由步兵操作,而且訓練的時間較短,符合未來台灣義務役士兵只有一年役期的情況。國軍如果能為後備部隊大量裝備反裝甲武器與短程防空飛彈,並給予合適訓練,就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後備部隊的作戰能力,也能化解盟邦希望台灣強化不對稱戰力的壓力。甚至國內廠商的無人機,都已經出售到烏克蘭,參與實際作戰任務,但國軍引進無人機的速度卻非常緩慢,或許可以考慮,除了採購中科院的無人機給聯兵營使用,也可嘗試引進民間公司的無人機給後備部隊操作,形成良性的競爭。

 

後備部隊採購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突出的標槍反裝飛彈、或是國造的紅隼反裝甲火箭,以取代目前老舊的六六火箭彈。圖為紅隼反裝甲火箭。(攝影:張哲偉)

 

陸軍負責野戰防空的復仇者飛彈車,配有刺針飛彈裝備。(攝影:蘇郁晴)

 

義務役協助岸置飛彈陣地偽裝

 

對海軍來說,台灣可以發展的不對稱戰力,包括了機動性高的小型飛彈快艇與岸置反艦飛彈。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就曾提出微型突擊艇的概念,可惜後來人去政息。海軍反對的理由是乘員只有2~3人的微型突擊艇,噸位實在太小,無法應付台灣海峽的惡劣海象,多數時候將會難以出海作戰,徒然浪費人力。或許海軍可以思考修改微型突擊艇的計畫,改以較大的光六飛彈快艇為藍本,發展出噸位略為縮小的光六飛彈快艇,簡化艦上的裝備以降低成本,並以少數志願役幹部搭配多數的義務役士兵,做為這支部隊的人力來源。配備雄風二型或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形成海軍的生力軍。再利用陸地上的機動後勤補給單位,讓這些小型飛彈快艇,可以疏散到各地漁港進行作戰,較大的艦身更能抵擋風浪,盡量使用義務役人力,也較不會影響海軍發展。

 

海軍可以思考修改微型突擊艇的計畫,改以較大的光六飛彈快艇為藍本,發展出噸位略為縮小的光六飛彈快艇,簡化艦上的裝備以降低成本。(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機動型的岸置反艦飛彈與目前隸屬於空軍的防空飛彈系統,是台灣刺蝟戰術的發展重點,也是目前擴編速度最快的單位,需要大量的人力。除了操作這些精密武器需要熟練、穩定的志願役技術人員外,國軍也可考慮為這些飛彈部隊配備專屬的警衛兵力與額外支援單位。因為戰時敵方勢必會想盡辦法,來獵殺破壞這些飛彈部隊,不只會由戰機或巡弋飛彈發動空襲,長期潛伏的武裝份子或機降、傘降的突襲部隊,都可能會以這些飛彈部隊為首要攻擊目標。為這些飛彈部隊配備以義務役士兵所組成的警衛兵力,可全天候隨著這些飛彈部隊移動,保護這些關鍵的不對稱戰力。另外快速機動能力,是這些飛彈部隊能否存活的關鍵,擁有義務役的額外人力,能預先整理下一個陣地、進行偽裝、協助進駐,提供補給,都能大幅提升戰力,讓這些投資更有效益。

 

國防部需要尋求新的建軍方向

 

當然,一定有人會質疑,台灣會考慮採取不對稱戰略,最大的原因就是國防資源有限,必需有所取捨。在這種情況下,國軍還採取兩面發展的方式,繼續保有部份的傳統建軍路線,再投資於不對稱戰力上,只會讓情況更為雪上加霜,絕對不可行。但台灣調高國防預算已是必然趨勢,今年的國防預算達到5863億,漲幅達到13.9%,佔GDP的2.4%,可是與台灣一樣受到強敵威脅的南韓,與平日居安思危的新加坡,其國防預算都在GDP的3%左右。這也是盟邦一直希望台灣能達到的目標。只是台灣調高國防預算後要怎麼花,必需仔細規劃,若按照目前國防部的方向,延長役期以後,只是編成最為傳統的步兵旅。即使在輿論的強大批評下,針對新兵訓練與教育召集進行改革,但只有輕兵器等裝備,嚇阻力實在非常有限,有必要尋求新的建軍方向。

 

為這些飛彈部隊配備以義務役士兵所組成的警衛兵力,可全天候隨著這些飛彈部隊移動,保護這些關鍵的不對稱戰力。(軍聞社)

 

再退一步說,台灣不是一個貧窮的國家,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在公共建設上的鋪張浪費,並不是新聞。據媒體報導,國防部在不斷追加預算下,共花費了54億興建軍事博物館,這還不包括在2023年完工開幕以後,接下來的維護費用與人事支出,但這對國軍的戰力毫無幫助。而2023年國防部只編列了26.4億,為後備部隊採購武器裝備,兩相對比,實在令人非常心痛。台灣不是沒錢,而是沒有用在對的地方。社會福利與文化建設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國家安全,這些東西都不復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道理再清楚不過。台灣有必要檢討這種不合理的情況,為將來持續提高國防預算預做準備。強化後備部隊是台灣一定要走的方向,無論如何都必需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彌補過去忽視後備部隊的錯誤。繼續因循苟且,無疑是陷國家於危險之中。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在退役後,持續關心台灣安全,著書立論,憂國之心躍然紙上。而國防部堅持既有建軍的路線,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不能依賴盟邦會在戰時前來救援台灣,自己必需保有一定的常規作戰能力。面對這兩種不同路線的競爭,是否有兼顧的方法,尋求對台灣最有利的發展方向,值得所有關心國防安全的專家學者討論。國防部更應該拋棄舊有的思維,以開放的態度來思考未來的建軍方向,最糟的情況是像海軍的震海計畫一樣,堅持不合理的噸位大小,在繞了一大圈以後,因滯礙難行而被推翻,白白浪費了最為寶貴的時間。這一、兩年國防部的許多建案,常因不同因素而取消或改變方向,實在非常可惜。國防部更應嘗試建立討論與溝通的機制,取得多數共識,建立長遠發展方向,才能避免這種問題不斷發生,拖累建軍的進度。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