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一個有文藝復興精神的「台灣公民軍隊」

湯名暉 2022年09月23日 07:00:00
台灣能操之於己的國家生存要素有限,公民軍隊不只是單純展現武裝力量,而是台灣民主化經歷展現的公民體現。(美聯社)

台灣能操之於己的國家生存要素有限,公民軍隊不只是單純展現武裝力量,而是台灣民主化經歷展現的公民體現。(美聯社)

今年3月,民進黨立委何志偉於立法院質詢時倡議,超過36歲的除役者,若自願參與軍事訓練,可成為公民軍隊種子,公民軍隊的議題自此受到各界重視。經過半年期間的熱議,今年9月期間,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宣布投入六億元予「黑熊學院」,訓練三百萬名「黑熊勇士」,以實際行動為公民軍隊表示支持。

 

台灣能操之於己的國家生存要素有限,公民軍隊不只是單純展現武裝力量,而是台灣民主化經歷展現的公民體現。在法律、政治和社會層面上的界說,或可從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公民人文主義,以及共和政治發展的思想內涵尋得啟發,最終在法律的界說上展現台灣獨特的公民人文精神定義其範疇,甚至使公民人文的質性揚升到整體國民,而不僅於特定的組織或單位,使整體國民與國軍都成為有思想的公民力量。

 

關於公民人文主義(Bürger humanismus ,Civic humanism)的發展,1925年的德國學者漢斯·巴榮(Hans Baron)所提出,他追朔至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Fiorenza)的布魯尼(Leonardo Bruni)等當時學者。15世紀的義大利處於城邦分治的時代,佛羅倫斯面臨與米蘭的戰爭,義大利各城邦在政治與經濟利益競逐的背後,更有著奧地利與法國之間的大國博弈。

 

1975年,劍橋學派的歷史學者波考克(John Greville Agard Pocock)在《馬基維利時刻》(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Florentine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Atlantic Republican Tradition)書中也進一步闡釋「公民人文主義」傳統。

 

波考克指出,公民人文主義是一種獨特的政治思想,它是佛羅倫斯、英國、美國近現代主導的思想,該書的第七章更提到馬基維利(Niccolò di Bernardo dei Machiavelli)著作的《論李維羅馬史》(Discorsi sopra la prima deca di Tito Livio)和《戰爭技藝》(Dell'arte della guerra),探討面對共和國的危機,只有具備公民主義和高尚的美德,以公民組成的軍隊才能保衛國家,他力主應以羅馬兵團為模範,恢復民兵制以解決兵源問題。

 

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宣布投入六億元訓練三百萬名「黑熊勇士」,以實際行動為公民軍隊表示支持。(圖片取自黑熊學院臉書)

 

進一步探究15世紀的義大利半島,面對大國無情反覆,雇傭軍不可輕信,義大利各城邦內部的黨派鬥爭忽視國家存亡的憂患,佛羅倫斯因此誕生了「公民人文主義」,希望從古典希臘與羅馬的思潮再生於當代的美德(virtù),從和解決現實際遇的問題。面對國家存亡,佛羅倫斯需要一套有效率的政體,以期快速對戰爭做出反應,謀求保衛國家。

 

有別於中世紀的神學思潮,當時的人文主義者關心現實,成為具備現實政治關懷的公民人文主義。他們提倡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公民精神,積極參與文化活動,注重七藝的博雅教育(文法、修辭、辯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以成為一個具備美德「完整的人」,從而獻身於共和國,彰顯勇敢、正直、堅毅、誠信的公民美德。

 

再以布魯尼的著作《新西塞羅》(Cicero Novus)為例,該書的西賽羅被描述成實行公民美德、追求榮耀的羅馬公民,西塞羅透過此書成為當代佛羅倫斯公民意識的象徵,激勵人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包括參與公民軍隊保家衛國。同期的大學者佩脫拉克(Pranasco Petraca)更是第一個自稱為「人文主義者」的人,積極的看待現世生活和人的價值。

 

15世紀另一位著名的公民人文主義者帕爾米耶里(Matteo di Marco Palmieri),他更關注公民美德與城邦的團結,他認為共和國內部需要以「有美德的公民」作為防衛的基礎,而非黨派的利益。基於1424年佛羅倫斯對米蘭戰爭中發生的雇傭軍叛變,基於「有美德的公民」建立的武裝力量,才能保障政體的自由,以及公民參與政治、分享權力的自由。

 

佛羅倫斯著名的公民人文主義者,馬基維利對於公民軍隊更有一番見解,在其大作《君王論》清楚的指出,「國家的穩固統治,立國的基礎是完善的法律和精良的軍隊。沒有良好的軍隊便不可能有完善的法律;有良好的軍隊必會有完善的法律。」一切國家根本之所在,就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教養品質下,具備公民美德的軍隊。

 

他在《論李維羅馬史》還指出:「共和國欲維持其政治自由,必須繼續擴張並取得財富,而這又有賴於將一般平民整合到政治軍事領域中作為最重要的資源。」對馬基維利而言,共和國的軍事與公民權(Citizenship)的成長平行共進的,在公民的形成過程中,國家武裝公民是維持秩序的必要條件。

 

他提出的公民軍隊的性質,是以羅馬共和時期投效軍旅的自由民為榜樣,這種基於公民美德、嚴明的紀律的軍隊,即使沒有領袖,士兵沉穩的德性也足以自保。具備公民美德的人民,本身就是精兵良將,沒有堡壘也足以自衛,一如羅馬人在共和時期,不需廣泛地興建堡壘,便能憑藉美德性保全政體,擊敗競爭對手迦太基(Carthago)。

 

關於金錢和武裝力量的關係,馬基維利認為軍力的素質比金錢更值得優先考量,因為人人都可以隨意掀起戰端,但是戰爭的結果卻不能遂從人意。雖然金錢當然不可或缺,但是在已有公民美德的軍隊組成後才需要,因為優秀的軍隊較容易獲得公民的認同而獲得補給,但是金錢卻不一定能組織優秀的軍隊。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便清楚看到以公民組成的法軍,是如何以劣勢的補給進入義大利半島。

 

文藝復興時期的公民人文學,雖是反應六個世紀前義大利城邦的精神,但是今日的台灣同樣作為大國競逐求生,具備東西之間豐富的文化與文明優勢,文化思潮同樣重視個人精神的發展,更是同樣以共和政體為主的小而美國度,克服精神層面上的弱點的同時,將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程化為公民軍隊的美德。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