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波多黎各幸好不是和中俄談統獨

李濠仲 2022年09月25日 07:00:00
波多黎各在官方文件上,既不被納入美國版圖,又不具備主權國家地位,而是技術上屬於一個美國「未合併的領土」。(美聯社)

波多黎各在官方文件上,既不被納入美國版圖,又不具備主權國家地位,而是技術上屬於一個美國「未合併的領土」。(美聯社)

《大西洋月刊》電子版近期刊出一篇文章,題目是:讓波多黎各自由(LET PUERTO RICO BE FREE)。它之所以選在這時候呼籲美國放棄掌控波多黎各,主要因六月底眾議院通過《波多黎各地位法》而來。這項法案被視為是波多黎各自我決定未來的重要一步,現在就看美國年底新國會上場如何因應。

 

波多黎各的特殊性,在於1898年美國打敗西班牙,將其佔領後,迄今雖保有自己的民族身分,但在官方文件上,它既不被納入美國版圖,又不具備主權國家地位,而是技術上屬於一個美國「未合併的領土」。近半世紀以來,波多黎各人對這種妾身未明的狀態多有不耐,多次倡議獨立或建州,卻受制於自我認同和經濟可持續性等複雜因素,在選擇上顯得優柔寡斷。

 

首先,對波多黎各而言,獨立建國首要面臨的就是後續的政治成本,要成為一個真正國家,並不是睡一覺眼睛張開就可以有新身分,尤其「殖民」它124年的美國如果突然放手,處理不慎,恐怕會有如疊疊樂抽錯木條,造成原有社會機制一夕垮掉。

 

不過,除獨立之外,根據波多黎各2012年、2017年和2020年的三場公投,波多黎各人似乎又更傾向成為美國的一州,但即使2020年支持建州比例達到最高的52%,卻因為投票率過低而不被美國國會認可。於是,在獨立條件不足,建州民意不夠下,波多黎各就只能繼續在現狀下擺盪。

 

但這種「漂浮」狀態對波多黎各並不見得有利,例如當它在2017年遭颶風瑪麗亞襲擊,洪水淹沒了許多房屋和橋樑,缺水、缺電、缺食物,醫療嚴重不足,也只能完全仰賴美國馳援。美國對波多黎各的援助,一樣要經國會審議,曠日廢時也就罷,多數美國人對波多黎各其實頗為疏離,以至於當地風災慘狀,很難讓美國人感同身受,不能說這沒有影響國會對波多黎各關注程度。

 

波多黎各的天災地變,經常只能仰賴美國馳援。(美聯社)

 

幾次自力救濟的遭遇,波多黎各人便不禁懷疑:我們到底是什麼?回到現實上,波多黎各「建州」的意願始終不足以完全勝過「獨立」的意見,所以一旦美國國會批准通過波多黎各建州,等於永久將波多黎各併入美國,這又和另一半波多黎各民眾的想望背道而馳,很可能反而導致波多黎各另一場政治危機和公民分裂。至於站在為數不少美國國會議員立場,長期以來他們之所以反對以「波多黎各建州」來解決爭議,正因為誰曉得身為一個全西班牙語的拉丁族裔,到時候選票會投給誰。

 

今天的《波多黎各地位法》正是為了面對這些長期以來的矛盾,同時讓波多黎各人和美國人都有所準備,不再杵在原地彼此消磨,亦即明確授權波多黎各人在一定的時間內再做一次公投,以此為「確定地位」推一把,由波多黎各人自行選擇究竟要建州或獨立。近期於是有專家學者建議,公投或可在2024年或2028年大選一併舉辦,倘若屆時建州票數達到絕對多數(例如三分之二),美國國會就必須無條件接受波多黎各為美國的第51州,若未達門檻,美國也要立即協助啟動波多黎各獨立化作業。

 

總歸,美國近年輿論多已傾向「是時候讓波多黎各人選擇他們的命運」,這也等於是要美國對其最大、歷史最久的屬地進行去殖民化,所謂「十年後,波多黎各將不再是美國的殖民地」,到今天已不存在失落感,還成為一種帶有正面意義的肯定句。

 

事實上,波多黎各人近來不管是爭取獨立還是建州,內部的民主化已和一般民主國家趨同,美國也不干涉其民選總督和議會,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曾為追求獨立,在紐約一間餐廳發動恐怖襲擊,已是1975年的事;美國有州政府公布懸掛波多黎各旗禁令,禁唱波多黎各「國歌」,也早在1951年就廢除;波多黎各主張獨立的民眾上街遊行,遭軍警開火,更是1937年所發生;幾乎要回到一世紀前,美國才有直接將波多黎各獨立運動視為一種威脅的觀念。

 

可以說,波多黎各接下來要成為獨立國家還是美國的一州,作業系統已經開始,不管未來如何,今天它至少不必在美國強權的「武力威脅」下做決定,更沒聽說他們的前途必須聽從廣大3億多美國人的意見。相較而言,波多黎各人交涉的對象不是中國和俄羅斯,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