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狀元」才是人生勝利組?

吳媛媛 2022年10月02日 07:00:00
瑞典人的生活,有許多和台灣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和社會現實。(維基百科)

瑞典人的生活,有許多和台灣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和社會現實。(維基百科)

記得多年前仲夏節參與瑞典親戚的聚會,在場有個十歲左右的女孩,親戚們和她聊起了學校生活,問女孩學校功課會不會很難?女孩很驕傲地說,不會,我的成績是全班的平均!

 

聽女孩這麼說,我還以為她在開玩笑,等著她爸媽吐槽:「才平均有什麼好驕傲的?」但是女孩看起來不像在說笑,在場大人們似乎也不覺有異,繼續和她聊喜歡哪些科目、平常喜歡和朋友做什麼等等。

 

在大家繼續閒聊時,我自己陷入了沉思。為什麼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想告訴女孩:「才平均有什麼好驕傲的?」

 

「平均」就數據上的意義,是不太好也不太差,也就是很普通。而「普通人」,就是絕大多數的人。如果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只是」不夠好的普通人,這個社會會是什麼模樣?

 

我記得小時候在台灣幼稚園,就有老師帶著我們背英文字母和算數學,而在瑞典,小孩上了小學才開始正式學字母,而且一個禮拜只學一個,數學進度更是讓亞洲家長搖頭。此外,小學階段幾乎沒有回家功課,很少給孩子成績排名,也沒有從小送孩子上畫畫、鋼琴等各種才藝班的風氣。

 

度過這樣相對閒適、少有競爭的早期階段,孩子們摸索自己的能力所在,那些剛好適合升學、從事白領工作的孩子,在科技、法律、學術、商貿等行業中打拚。對文藝更具天賦的孩子也許從小不被逼著學畫畫、鋼琴,但一旦產生了興趣,可藉著許多教育機會和管道往文藝產業發展。另外,絕大多數資質和天賦都很「平均」的平凡孩子,找個自己不討厭的工作,上班時在崗位上貢獻所能,下班後認真經營生活、豐富生命經驗。雖然人生路不一定順遂,未來收入也會有高低差距,不過人人都能去摸索、打造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成為「狀元」才是人生勝利組?

 

在台灣,從小師長就跟我們說「行行出狀元」,表面上的意思是,就算書讀得不好,往其他領域發展也能有成為「狀元」的機會,但實際上也隱含另一層意義:不管走哪條路,都要成為「狀元」,出人頭地,才是一個讓人滿意的人生。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台灣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上,總是充斥著教人成功致富的書籍,而走進瑞典的書店,我馬上就發現,怎麼幾乎看不到一本教人如何成功的書?在美國和台灣紅遍半邊天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我問及身邊的瑞典人,大多人連書名都沒聽說過。

 

就勞動環境而言,台灣社會的白領和藍領階層的工作收入和勞動環境相差懸殊,意味著一個孩子的學校成績能大幅決定他這輩子的收入和生活條件,這也造成學校教育的功利和階級意義扭曲膨脹。我還記得,國中老師每次段考完就讓我們按名次選座位,考最後一名的同學總是坐在蒸飯箱和垃圾桶旁邊。高中模擬考完,大家擠在布告欄前看著密密麻麻的排名;每年聯考後,校門外掛著寫上斗大名字,慶祝某某某上榜的紅布條。在臉書上偶爾會看到政治人物毫不保留地描述自家兒女和名師、名家請教交流,展示各種智識教育上的優勢,底下的留言充滿大眾欽慕讚許的留言。以上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對瑞典社會來說都是天方夜譚。

 

從瑞典的生活中,我看到許多和台灣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和社會現實。而我認為書寫瑞典,如果光是描述瑞典的顯性特徵,或給兩者一評高下,對台灣來說意義都不大。我想了解的是,是什麼樣的因素,促成了兩個社會如此不同的風氣?

 

藉由此書,我除了觀察瑞典和台灣之間的不同之處之外,也試著去了解這些差異背後的脈絡,並且以台灣為出發點,思考瑞典能為我們帶來的啟發。

 

 

※本文摘自《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天下雜誌出版/作者台大中文系畢業,瑞典隆德大學東亞所碩士,瑞典達拉納大學中文講師。偏左意識的洗禮和衝擊來自北歐,而每一個省思和開悟都是以台灣為出發點。著有《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言素養教育》。天下雜誌獨立評論、風傳媒特約撰稿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