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每12人有1人因肺癌而死 台灣應重視燃燒危害

魏國彥 2022年10月14日 00:00:00
生活日常暴露到的各種「燃燒」作用,已經成了國人的第一大殺手。(美聯社)

生活日常暴露到的各種「燃燒」作用,已經成了國人的第一大殺手。(美聯社)

近年,生活日常暴露到的各種「燃燒」作用,已經成了國人的第一大殺手,然更令人擔心的是,即便燃燒如此致命,我們卻從未認真地看待它。據政府統計,肺癌已多年蟬聯台灣第一大癌症死因,台灣平均每12人,就有一個人是死於肺癌,而其他因燃燒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等,亦讓眾多民眾付出生命代價。

 

為何我們未曾認真看待「燃燒」的危害?最主要的原因是,長久以來各種燃燒已嵌入在民眾日常生活中:早晨出門路上盡是汽機車排放的廢氣;上班時同事偶爾回座時,濃厚的菸草煙霧還殘留在他身上;煮飯時總把火力開到最大,這樣炒出來的菜才香、有鍋氣…等。這些早已習以為常的場景,經年累月的積累,成為民眾的日常,卻也在無形中逐漸侵蝕我們的健康。

 

菸草致癌是因為燃燒、不是尼古丁

 

以菸草為例,台灣每年因吸菸死亡人數便達二萬七千人,此外,即便不吸菸,因二手菸害罹病者每年高達15萬到23萬人。造成吸菸死亡的原因是什麼?通常談到菸草危害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尼古丁」,但國際公衛專家已多次提醒,尼古丁自然讓人上癮,但真正致癌的關鍵是菸草「燃燒」後產生的近百種致癌物質(包括焦油)以及七千多種化學物質,這也是「二手菸」如此致命的原因。

 

基於這些新的科學證據及臨床醫學的認識,各國政府在近年的菸害控管政策中也都做了相對應的調整。如在國際上向來執菸草管制首耳的紐西蘭,便開始推動「無煙世代」的政策,讓新一代的青少年終生無法購買紙菸。此外,美國政府的菸控框架在近年亦作出調整,在最低尼古丁的攝取量下,鼓勵更安全的「攝取形式」,例如使用非燃燒菸品或無煙菸草。如美國FDA在2020年通過非燃燒菸品作為「風險改良菸草產品」時,其發布的新聞稿便表示:「本局確定該公司證明了由於加熱式菸草產品加熱而不燃燒菸草,因此與紙菸煙霧相比,它大幅地減少了有害及可能有害化學物質的產生。」

 

用高科技解決日常燃燒危害

 

事實上,除了上述用非燃燒菸品取代傳統紙菸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留意,都能發現已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可取代日常生活的燃燒,並避免因燃燒而產生的各種致癌物質進入我們的體內,如:用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取代傳統的燃油車、用電磁爐或IH加熱爐取代傳統瓦斯爐,就連傳統燃香都已有電熱式的薰香爐可以取代。

 

而在公共燃燒排放源上,我們亦樂見近來政府已推出多項政策,來降低生活中的燃燒源或是降低燃燒的危害,例如在政府發布的2050淨零路徑中提到要增加綠電比例並用天然氣取代燃煤發電、國營企業帶頭降低工業排放,以及推動小客車的電動化等。而在「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中,亦將非燃燒菸品納入管制。我們企盼在政府與國人的共同努力,一個「無煙環境」將能夠被真正的被建立,讓燃燒的危害能夠遠離我們的家園。

 

※作者為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協會執行長

 

關鍵字: 肺癌 菸草 燃燒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