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把台灣比做烏克蘭,卻對砲火下的核電廠沒有任何想像,甚至寄望核四能重生。(烏克蘭南部的歐洲最大核電廠扎波羅熱/圖片取自CC BY-SA 1.0 Ralf1969)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為反制歐洲國家祭出的金融、禁運等制裁,把能源當武器,從三月份限制「不友好國家」只能用盧布購買天然氣、六月中減少北溪一號管線運能至40%,到九月二日宣布無限期停止供應之前,還以維修為名,三度斷氣,極盡玩弄歐盟國家之能事。歐洲能源局勢為之丕變,價格也被帶動飆升。
七月八日,歐洲議會將天然氣和核能納入歐盟的「永續金融分類法」(sustainable finance taxonomy),讓相關的投資可以發行債券,向銀行取得優惠借款;天然氣一半來自俄羅斯的德國,除了向中東、南非尋求替代能源,八月十九日總理蕭茲也造訪挪威,確保更多的供應;九月底德國官方宣布,原訂2022年底除役的3座機組中,2座延役至少4個月。以上是較大項目的應急開源措施。
至於節流,更不在話下,柏林大教堂也響應關燈運動,國內《商業週刊》九月十二日就以「黑暗德國」為封面故事,探討歐洲五十年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十月五日《天下雜誌》以「歐洲搶電現場」為封面故事,探討德、法等國的現況與能源政策。共同的話題最後均指向台灣的啟示與因應。
大部分閱聽大眾除非是上述兩專業雜誌的讀者,並對該議題想深入,否則認知程度可能還是停留在七月八日歐洲議會決議後國內的若干評論或片面報導。當天,趙少康受訪時表示:「歐盟已把核電當綠能,反核以前對、現在錯」。《風評(風傳媒)》當天也以「當歐盟把核電列為綠能之後,台灣該如何面對?」為題,指出:「歐盟把核電視為綠色、各國開始增加核電,台灣是否也該檢討、修正這個能源政策?還是要等新政府上台再改?」。
解讀歐盟已將核電定義為「綠能」並開始啟動「返核」行動的媒體與人士,不止這些,甚至也有工商界。他們可能忽略決議中的諸多但書,特別是有關核電廠的限制,如技術、燃料、核廢料處理;必須取代燃煤機組為前提,並有2045年前完成建造的落日條款。本質上,歐盟只是將核能(記得,還有天然氣)比照綠能所享有的金融待遇,歐洲國家無一因此修改其能源政策。換言之,這是救急,而不是核能大抉擇的急轉彎,更不是昨非今是的熱情擁抱。
國慶日,《公視》的午間新聞報導(標題):「芬蘭核電廠達全功率運轉,反映歐洲從『反核』到『返核』」。事實上,這是歐洲15年來唯一新啟用的核反應爐,耗資110億歐元,延宕13年。公視主播最後指出「核電救急,歐盟再生能源目標不變」。顯然編輯台了解真相,但下標時還是走樣。
從2001年至2021年,歐盟再生能源發電量(風電與太陽能合計)增20倍,核電減17%。德國2021年電力來源組成,40.9%是再生能源、27.9%燃煤、15.3%天然氣、11.9%是核能,2050年再生能源100%的目標,不因烏俄戰爭而有所調整。法國2021年有69%來自核能、21.7%再生能源,2050年目標是把核能降至30%、再生能源提高到70%,《天下》以「核電大國降低核依賴 法國覺醒:過去我們喝醉了」為標題報導,內文也對「核電復興」為何難實現?點出核能技術(如小型模組化核電機組)最新進程面臨的瓶頸。
過去馬政府一直誤導民眾,德國的非核家園是建立在歐陸電網的有利條件,強調(慌稱?)德國是向法國買核電的「假非核家園」(按,核電廠的特性是,要不就是不轉,要不就是幾乎全力運轉,這種特性,讓它難成為出口電力)。歐陸電網是歐盟國家共有的優勢(調解供需),法國核電廠歲修高峰時,會向德國買電;往年寒冬,法國也向德國買,但今年提早在夏天就向德國進口電力,這是數十年來第一次,原因是去年底某些機組被核安單位強制整批停機檢修,加上高溫與旱象,部分電廠「中暑」--缺少冷卻河水而暫停運轉(依世界核協會資料,法國56座機組目前有32座維修停機中)。法國重押核電,一旦系統性風險出現,所受衝擊將大於電力來源多元的國家。這也戳破核能必然更穩定的認知。
核能另一迷思是便宜。但根據Ember Climate所公布的當月電力批發均價(歐元/百萬瓦時),今年元月法國是211.58(德國為167.87),八月電價來到最高峰達492.99(德為469.35),九月降為393.55(德為360.18),而去年九月份法國是135.3(德為128.34)。價格、漲幅法國均高於德國。這應當讓台灣工商界覺得意外。
有人執意把台灣比做烏克蘭,但這些人對砲火下的核電廠卻沒有任何想像,還寄望核四能重生。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受訪時表示,「沒有任何軍事行動,可以封鎖風、水、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其實,次長還可以列舉更多的再生能源,如生質能、沼氣、地熱、潮汐發電、小型水力發電..。
台灣能源政策可以很簡單:非核(目前核能僅佔能源供給結構的5.6%,取代不難);天然氣、煤、原油及石油產品來源力求分散風險;加速再生能源的開發,比重越高,台灣就越安全。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