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朝鮮憑什麼讓美國這麼傷腦筋

紐約時報 2017年04月21日 00:00:00
如今這個國家和政府似乎是穩定的,但它付出代價是:永久處在「戰爭在即」的狀態。(湯森路透)

如今這個國家和政府似乎是穩定的,但它付出代價是:永久處在「戰爭在即」的狀態。(湯森路透)

朝鮮又小又窮,面對的是強大得多的敵人和自身崩潰的長期威脅,它看上去不大可能是一個會連續和四任美國總統對抗的國家。但正是因為這些弱點,連同該國的歷史問題以及內部動態,驅使其領導人幾乎不惜任何代價去實施導彈和核計畫—並且讓大家在組織這些計畫上幾乎沒有任何選擇。

 

把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能明白為什麼歐巴馬會警告川普,朝鮮將是他面臨的最嚴峻外國威脅—事實已經證明那是如此難以為它找到解決方案。

 

美國副總統彭斯在韓國發表講話時,曾引用川普關於「實力」以及願意使用武力的說法,警告:「朝鮮最好不要測試他的決心。」

 

但川普可能發現,面對朝鮮如此複雜的機制,僅靠實力或威脅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和平比戰爭威脅的風險更大

 

導彈和核計畫是朝鮮戰略的核心,這個戰略旨在擺脫一個比任何外國對手都還要大的威脅,也就是防止朝鮮的體制遭到破壞。

 

在冷戰時期,朝鮮和韓國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水準不相上下。兩國至少都可以對內聲稱,它們是朝鮮半島暫時未統一的合法政府。

 

但到了1990年代,韓國經濟蓬勃發展,民主制度蓬勃興旺。全球各地的共產黨政府則紛紛崩潰,朝鮮看似也可能隨之垮台。當時的領導人金正日的對應方式就是「先軍政治」(songun),意思是以軍事為先的政策,動員全國為一場所謂近在咫尺的戰爭做準備。

 

這一政策旨在把朝鮮的物資短缺和配給制度解釋為維護其巨大軍事體系的必需,把壓迫民眾解釋為剷除內部敵人的必需,掀起通常會在戰爭時期才出現的民族主義高潮。

 

韓國東西大學(Dongseo University)朝鮮問題學者邁爾斯,在2010年一本關於朝鮮意識形態的書中寫道:「朝鮮政權怕的是逐步逼近的合法性危機,而不是來自外部的攻擊,這使得它在世界舞台上的行為越發具有挑釁意味。」

 

如今這個國家和政府似乎是穩定的,但它付出代價是:永久處在「戰爭在即」的狀態,以擺脫歷史車輪碾碎朝鮮的命運。事實已經證明,外界的任何威脅和讓步都無法超越這一點。

 

永久的戰爭在即狀態

 

朝鮮戰爭從未正式終結,它在冷戰的超級大國之間陷入了長期的僵局。蘇聯的保護撤離後,面對美國及其盟國的強大實力,朝鮮頓時顯得備加脆弱。

 

金正日無法尋求和平,因為和平的風險,就是讓朝鮮落入韓國的統治之下,就像兩德那樣統一,而尋求任何潛在戰爭的成本也太高,不在考慮之內。

 

於是,透過展示導彈和核子試驗,樹立一種看似不理性的形象,朝鮮就能把處理緊張局勢的責任放到敵國身上了。

 

首先,分析人士認為,朝鮮導彈和核武器計畫的目的是,有一天把它們當作籌碼來和美國做一筆大交易。

 

但是為了故意增加戰爭風險而做的每一輪挑釁,也讓導彈和核計畫不僅僅具有象徵性的用處,在戰略上也成為了必要。

 

在向鄰國施加這種威脅之後,朝鮮就不可能在不擔心遭遇襲擊的情況下放棄這些專案,這是可以理解的。按照這個觀點,放棄這些項目(核武)將會導致朝鮮遭到覆滅。

 

對極端風險的渴望

 

分析人士認為,朝鮮的盤算,推動著它向具體目標進擊:一個強大到足以與美國開展全面戰爭而不倒的計畫。

 

像俄羅斯或中國這樣更強大的國家,可以把數以億計的資金和數十年的研發時間用在類似目標上。而又小又窮的朝鮮沒有這種資源,就要靠願意接受極大風險的決心來填補。

 

分析人士認為,朝鮮的計畫是阻止美國的任何入侵,方式是對美國部隊進入半島所需的韓國港口和機場進行核攻擊。然後朝鮮就會威脅將向美國的主要城市發射攜帶核武器的洲際導彈(朝鮮目前尚未擁有這種能力,但正在開發中),迫使美國退出。

 

通過向這樣一場戰爭慢慢靠攏,朝鮮在和平時期也可以對敵國產生逼迫效果。

 

研究亞洲安全問題的政治學家饒義(Denny Roy)去年秋天曾說,朝鮮「有意採取一種樂於接受開戰風險的高姿態,並將它作為一種威懾敵人的手段。」

 

這就讓大家陷入了困境:來自外界的任何威脅怎麼可能超過朝鮮自己已經承擔的風險呢?外界所做的任何讓步,也會是徒勞無功。

 

核升級一觸即發

 

自相矛盾的是,美國的相對優勢也是一個劣勢。朝鮮知道,如果美國發起全面攻擊,自己很快就會失敗。這導致朝鮮只能選擇幾乎在衝突之初就升級到核攻擊。

 

朝鮮還擔心美國可能會尋求通過迅速攻擊其領導人讓它的政府解體。為了防止這一威脅,朝鮮多次警告稱自己會使用核武器進行反制。

 

朝鮮的脆弱就這樣制約著美國的一切選擇。本可以用來懲戒該國的懲罰性打擊或意在破壞其導彈或核計畫的打擊,都可能激起朝鮮對全面攻擊的恐懼,引發核衝突。

 

1969年朝鮮擊落美國海軍的一架飛機,造成31人死亡時,尼克森政府就曾面臨這個問題。儘管尼克森願意轟炸柬埔寨和老撾,並建議在越南使用核武器,但他斷定,即便是對朝鮮進行象徵性的報復,風險也很大。

 

對痛苦的非凡忍耐

 

伊朗被制裁說服,放棄了其核計畫的大部分內容,因為制裁導致政府在國內面臨壓力。這種壓力既來自被隔離和對貧窮不滿的普通民眾,也來自預見到取消制裁會帶來巨大好處的精英。

 

但朝鮮已證明自己有能力抵禦遠比伊朗所遭受的更嚴重經濟打擊。

 

90年代,朝鮮出現饑荒,導致該國10%的人口死亡。但朝鮮既沒有被內亂壓垮,也沒有尋求透過向外部世界開放來結束危機。

 

邁爾斯寫道,那場饑荒「也許重新點燃了民族受害情緒,進而鞏固了對該政權的支持,朝鮮官方世界觀中的激憤正是源於這種民族受害情緒。」

 

「很多移民都記得,在那場饑荒期間,民眾普遍渴望和美國開戰,」這正是為什麼,一些分析人士懷疑,即便是最極端的制裁,包括中國可能實行的那些制裁,也無法改變朝鮮。饑荒過後,儘管朝鮮的經濟依賴中國的進口,但該國已對其糧食制度進行了改革。對於中國過去的制裁,朝鮮多次以挑釁回應,似乎是在刺激北京,看它敢不敢進一步考驗該政權。

 

無法消除的能力

 

一些流氓武器國家,比如薩達姆(Saddam Hussein)時代的伊拉克,依靠進口技術或援助。然而,朝鮮的武器計畫似乎主要靠自己。

 

這意味著儘管可以通過潛在的協議或一系列打擊行動關閉具體的場所,或運走武器,但重新再生產的知識也會永遠存在。

 

如果朝鮮依然決心要獲得能夠搭載核彈的洲際彈道導彈,那麼顯然,任何不包括全面戰爭在內的行動,都不會徹底破壞他們的計畫。比如,網路攻擊只會讓它的進展放慢而已。

 

朝鮮據信已經把短程和中程導彈以及火箭彈藏在全國各地。分析人士認為,為了迅速摧毀這些武器而發起的攻擊,在取得成功之前,朝鮮可能已可以先發射部分武器。

 

有2500萬人口的韓國首都首爾可能會成為朝鮮的目標。任何攻擊計畫,不管是為了解除朝鮮的武裝還是懲罰它,都必須問問這個風險是否可接受。

 

美國副總統彭斯在韓國發表講話時,曾引用川普關於「實力」以及願意使用武力的說法,警告:「朝鮮最好不要測試他的決心。」但後來可能發現,面對朝鮮如此複雜的機制,僅靠實力或威脅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湯森路透)

 

協議的高昂代價

 

任何覺得朝鮮可能接受的最低限度協定,都會讓美國及其盟友付出巨大的代價。朝鮮可能會要求:

■ 默許該國有權保留現有的武器計畫;

■ 美國宣布承認朝鮮政府的合法性,且不會尋求推翻它;

■ 取消制裁;

■ 美國收回或減少對韓國的軍事承諾。

《防擴散評論》(Nonproliferation Review)的主編波拉克(Joshua Pollack)便說「他們想看到美國和韓國的聯盟瓦解,」,並稱朝鮮從70年代美國為了與中國關係正常化而與台灣斷交的做法中獲得了靈感。

 

波拉克強調,朝鮮可能把這當成一個需要經過多年才能實現的長期目標,不會一下就提出這個要求。

 

但他仍表示,朝鮮也許認為這是降低生存威脅的唯一辦法。該國的武器計畫就是為了遏制這種威脅。

 

美國部分或全部撤軍,可能會導致美國與韓國和日本的關係陷入危機、朝鮮實力增強和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被削弱。

 

即便美國總統認為這些代價是值得的,他或她可能也會發現圍繞這樣一份協議產生的政治爭鬥將無法克服。

 

朝著災難的方向發展

 

分析人士稱,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險只會增加。美國軍控協會(Arms Control Association)的負責人金博爾(Daryl G. Kimball)在最近的一份政策簡報中寫道「如果當前的行動/反應迴圈繼續下去,不只會降低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希望,還會加大出現一場毀滅性的核戰爭風險。」

 

布希政府時期的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John R. Bolton)日前便對福斯新聞(Fox News)表示,唯一可以「終結朝鮮核計畫的辦法是讓其政府徹底倒台」,從而「終結朝鮮」。

 

被問及是否同意上述觀點時,波拉克先是認為博爾頓是「強硬派」而不予考慮,稱戰爭可能會引發核毀滅。但隨後,他承認面對朝鮮的決心,其評估可能是正確的。「他們(朝鮮)不會放棄的」波拉克說。

 

By Max Fisher© The New York Times 2017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熱門影片推薦】

●【影片】尬車好吸金! 《玩命關頭8》創全球票房紀錄

●【影音】敘利亞撤離車隊遇襲112死 聯合國:已觸戰爭罪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