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出十八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同意票,對政壇藍綠都各有好處。(資料照片/攝影:楊約翰)
本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登場,除確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三連任」,有關對台工作報告都是老調重彈,不論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強調對於台灣問題「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又或在台灣正值選舉前夕的當下,喊出「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等等。
這些論調,台灣人或感「耳熟能詳」,就像大賣場每年應景的聖誕歌曲背景音,沒有更「博眼球」或令大家瞠目結舌的發言,造成波瀾有限,或也隔空呼應自詡「不遜色於習近平」的媒體人趙少康「比較擔心二十大,習近平會講出什麼話,讓民進黨又撿到槍」的顧慮。的確,若再有2000年「朱鎔基選前嗆台獨」,或者2016年「周子瑜事件」重演,藍營今年選舉或會再陷像是「副主席夏立言在中國軍演期間訪中」,這種選票考量與交心需求的「兩難賽局」泥淖,這是國民黨所無法控制的變數與軟肋。
習本週的對台言論不但沒讓趙少康「失望」,並成功在各種選情口水,或有關天災人禍新聞的「掩護」下,不被台灣民眾所普遍關注,甚或某種程度是被忽略;但中共對台的立場與發言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在習確立統治基礎、穩固權力來源之後,也只會逐漸「加辣」,台灣若失去過往一貫的強烈表態,而未在公共議題上再度高舉對中不滿的訴求,很可能會令國際錯判情勢,也會讓中國誤以為台灣民眾真的「接受了」這種「主旋律」,就像是國民黨最近有此一說:「抗中保台」對民進黨的「效用」已在遞減。部分藍營意見領袖對此深信不移。
因此,如何能在年底選舉向中國展現台灣人的團結意志,打破某些人希望台灣人能夠「不抗中也不保台」的期待,依舊重要,除了應投票支持國家立場明確的候選人外,更要在年底「十八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投下同意票,把握好台灣自2005年以來,已暌違17年的憲法時刻。
在選舉之外,修改國家根本大法,就是國民主權意志的展現,「十八歲公民權」本身在取得國會藍綠共識通過的前提下,同意它也並不象徵是對哪一特定政黨的支持或反對,更能展現台灣民主自決的力量,尤其該議題所訴求的,是表彰國家權力分配秩序的「公民權」,如何再次被我國現行憲法有效統治下的人民所決定,雖然並非「改國號、國旗」等高度主權色彩的行為,卻已然能代表一個國家共同的政治意識,且複決若能獲得通過,可以說是繼「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8號解釋保障同婚」後,再度以實際憲法行動,明確劃分中國與台灣在政治與社會制度上的根本不同:在強權維持獨裁體制讓強人順利連任的當下,隔壁的民主小國卻用實際行動,賦予更多人享有政治權力,不就是天壤之別嗎?
所以今年三月,當十八歲公民權修憲案通過之後,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才會馬上嗆聲「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修憲謀獨』行徑」。但此後中國官方對此再無任何標誌性發言,朱鳳蓮當時也沒有針對實質內容加以評論,畢竟「賦予公民權」本身有著不低的道德高度,若要反駁可說幾近無正當理由,「恥力」不夠高還講不出口呢。
催出十八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同意票,對藍綠也各有好處。
對綠營而言,若能取得地方選舉和公民投票的共同勝利,加乘效果當然是2024年維繫綠色執政的定心丸,但若選舉結果不如所願,複決卻還能過關,至少也能確保台灣還保有最基本的主權底線,不至於像2018年一樣落入「兵敗如山倒」的窘境。
對藍營來說,若能善加連結十八歲公民權議題,不僅能夠豐富該陣營的青年政策,還能拉近連國民黨候選人自己都深刻體會的「該黨與年輕人的距離」,進而嘗試打破「年輕人都是天然獨、1450」的迷思,不吝是議題聲量與爭取支持客群的新藍海,更重要的是:這是千載難逢,用最溫和的方式,展現中共也難以正面反駁的主權訴求,不也能洗刷自己過去被質疑「不敢抗中」、「立場尷尬」的印象?
作為推動國家大政的兩大火車頭,藍綠在道義上不是將修憲案送出立法院供公民複決就算負責,更有無可推託的義務,加強催票作為,將該議題發揚光大,不然將自己曾支持的憲政變革,寄託於缺乏資源、話語權也有限的公民團體或學生團體身上,簡直緣木求魚。
只是民進黨目前對此還是著重在新聞宣傳或看板呈現,在組織面向如何加深基層支持者連動投票意願的擴散程度,仍需努力;而國民黨不僅針對該議題的看板較少,許多政治人物對於是否下修公民權年齡門檻的發言更是保守,不乏像屏東縣選將蘇清泉表態支持但要政府「加強年輕人的公民意識、公民教育」等,又或是高雄市長候選人柯志恩雖表態支持18歲公民權,但日前在和學生團體對談時也坦承,國民黨內過去對該議題還是有「多元聲音」。
「二十大」之後,在習近平不放棄對台動武方針的當下,我們更應投下「十八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同意票,不論政黨傾向或喜好在選舉當中支持誰,都不要錯過能夠在歷史浪尖上,展現國家共同意志的機會,藍綠也都務必把握好這個憲法時刻,這是比上次修憲的2005年還要關鍵的時機,有機會讓台灣據以證明即便當年「一時不察」採取全世界最嚴格的「剛性憲法」修憲高門檻,大家仍能眾志成城打破框架,迎來再次展現「與中國不同」的政制改變。
若是錯過這次機會,讓該修憲複決案以失敗告終,不僅是國家「世代正義」的挫敗,更是國內各方皆無得利的局面,屆時也不難想像朱鳳蓮或馬曉光,那副喜孜孜地表示「台灣問題由中國人來決定,兩岸人民團結反對修憲謀獨」的嘴臉了。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