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研究團隊發現,全球暖化使北極圈冰川融化,可能釋放出古老的病原體,讓病毒感染到新宿主身上的風險增加。圖為德國最高峰楚格峰(Zugspitz)的施奈福納(Schneeferner)冰川。(資料照片/美聯社)
英國衛報19日報導,下一場疫情大流行的源頭可能不會是蝙蝠或鳥類,而是來自冰河融冰內的物質。研究團隊對北極黑曾湖(Lake Hazen)的土壤和湖泊沉積物進行基因分析,發現在靠近冰川融化之處,「病毒溢出」(viral spillover)風險,可能會更高。
在氣候變遷之下,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可能釋放出原本被鎖在冰河和永凍土的病毒和細菌,讓它們得以再次復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植物。舉例來說,2016年西伯利亞北部曾爆發炭疽病疫情(anthrax),當時一場熱浪導致永凍土層解凍,讓埋藏其下的染疫麋鹿殘軀暴露出來,最後讓一名孩童罹病喪命,還有另外7人感染。
為了更了解這些冰凍的病毒可能造成的風險,加拿大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的團隊採集北極黑曾湖的土壤和沉積物樣本;該湖泊匯聚了當地的冰川融冰雪水。研究人員對樣本進行RNA與DNA序列分析,辨識出已知的病毒,並透過演算法評估這些病毒感染動物、植物和真菌宿主的可能性。結果發現,距離大規模融冰雪水所在地越近之處,「病毒溢出」風險越高,代表病毒越有可能感染新宿主。
去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該研究在中國青藏高原採集冰河樣本,發現33種病毒的基因物質,其中28種前所未見,有些病毒估計已存在15000年左右。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2014年的研究,則設法讓西伯利亞永凍土內的一種巨大病毒起死回生,讓它時隔3萬年再度有了感染力。研究人員曾表示,這樣的冰層若是融化,將會「後患無窮」。
進行這次研究的渥太華大學學者阿里斯布索(Stéphane Aris-Brosou)指出,具有「病毒溢出」風險不代表一定會爆發疫情;只要這些病毒跟它們的「中介病媒」(bridge vector)沒有同時存在,爆發疫情的可能性仍然很低。不過,氣候變遷料將改變現存物種的活動範圍,可能也會讓新的宿主有機會接觸到古老的病原體。
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微生物學家愛德華茲(Arwyn Edwards)則認為,研究人員急需進一步探討全球各地的微生物環境,更完整地了解這些風險。他強調有兩件事是確定的:首先,北極圈正在迅速暖化,對氣候帶來的衝擊也將對人類文明構成風險;第二,來自其他地方的疾病,正一步步蔓延進入脆弱的北極圈生態系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