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物保險推出500元防疫保單。(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流感化」、確診人數居高不下,防疫雙險理賠金額持續大失血,光是防疫險就突破千億元大關。即便金管會已祭出相關措施救產險業,但理賠金額有如無底洞,部分業者只好將理賠門檻調高、申請增資,還要借錢賠保戶,甚至做出調整旅平險方案、停售海外防疫保單等決定。
據金管會統計,今年以來至10月24日止,防疫險有效保單約487萬件,保費收入45.3億元,理賠超過258萬件,理賠金額突破1071億元,是保費收入的23倍以上;疫苗險有效保單為241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件數逾70萬件,賠付金額295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29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金合計1366億元。
對此,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治邦指出,新冠肺炎是「黑天鵝事件」,台灣以前只經歷過SARS,所以保險公司在設計保單時,僅能參考SARS經驗,判斷染病機率不高、染病即重症,加上台灣採取「清零」政策,因此保險公司的風險意識較低。然而,當感染症狀較輕、國際再保在今年2月不願承保時,保險公司就應該調整保單設計或停賣保單。
今年4月,國內本土疫情重起,傳播力強、感染率高的Omicron造成確診高峰。在各家業者陸續下架防疫保單前,民眾開始搶買,短時間內竟湧入200多萬件,約佔今年有效保單的40%,導致核保速度變慢、大塞車,直到6月底,這批大量的「在途保單」才全數完成核保。
在途保單的核保、重複保單拒保、續保與理賠爭議,不僅燒出防疫保單之亂,保險公司也面臨史上最大的信任危機。從法律層面來看,保險公司可因風險評估拒絕投保、續保,也就是有權不賣保單給民眾,但審核通過、核保成功後,契約就生效,不能以任何理由更動保險契約內容、退保或拒絕賠償。
然而,國內保險業者其實差點就能止血,避免在這波防疫險慘賠。據了解,泰國4家保險業者因防疫險理賠虧損、宣告破產後,有專家學者向金管會呼籲,保險業者在拒保之後,可另外彌補消費者一筆「慰問金」,避免未來付出鉅額理賠金,但金管會仍建議業者守住誠信原則,最後保險公司幾乎吸收所有的在途保單。
「不降級就是害慘保險公司!」周治邦直言,指揮中心曾預計7月中旬要將COVID-19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級,但至今仍未降級。降級與否,對保險業者的影響非常大,部分業者相對有遠見,在設計保單條款時,猜到有降級的可能性,大幅調低理賠金額,僅剩5%或10%,他們收取的保費也比較低。
問及保險公司是否有破產的可能性,周治邦認為,保險公司看起來暫時不會倒閉,背後的「父母親」(股東)都還撐得住,加上金管會同意保險業者可依IFRS 9相關規範,評估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目前增資已超過800億,但短期之內,沒有業者會再供應「物美價廉」的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