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罕病累積未執行數達26億 病友痛心:等不到救命藥

邱家琳 2022年10月28日 11:00:00
被稱為「台版非常律師」的SMA病友陳俊翰。(邱家琳攝)

被稱為「台版非常律師」的SMA病友陳俊翰。(邱家琳攝)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種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若沒有獲得妥善治療,病友的肌肉會逐漸無力與萎縮,影響日常行走、進食與呼吸,最終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台灣目前有超過400位SMA患者,只有不到1成的病友能獲得健保給付用藥,佔比近半的成人病患因受到年齡限制被排除在外,仍在苦苦等待治療的機會。

 

然而,最讓病友們感到痛心的是,罕病專款每年雖然都有所增加,二代健保實施後平均每年成長率為12.5%,但近五年來(2017年至2021年)未執行的餘額高達26億元,最後卻都返回健保的安全準備金,罕病新藥獲得給付的時間仍要等待將近30個月。

 

據健保署資料,2020年至2022年的罕病專款預算分別為 71.66 億元、76.01億元與87.75億元,執行率則為 98.4%、96.1%,推估2022年執行率為93.4%,顯示近3年執行率達9成。至於未執行的專款部分,健保署說明,是預留給新增加的病人或給付延遲申報的項目,尚無大幅剩餘。

 

立委王婉諭認為,罕病專款無法全數用完、執行率相對不佳的原因,確實與預留給新增加的病人或延遲的項目有關,但這是審核流程相對複雜、冗長造成的,目前新藥申請健保給付至少要兩年,希望未來可以縮短藥物申請給付的時程,健保署應克服此問題,而不是犧牲病友權益。

 

立委王婉諭。(邱家琳攝)

 

根據罕病基金會統計,目前有20項排隊等待健保給付的罕藥,每位病友平均需要等待50個月以上才有新藥可用。截至今年8月為止,健保藥物共同擬定會議僅通過等3項罕病藥品,然而這3種藥物皆為替代性的新藥,對健保預算的財務衝擊非常低,幾乎為零。

 

健保藥物共同擬定會議今年通過的罕病藥物。(邱家琳製表)

 

 

罕病專款有剩餘應給付新藥

 

SMA病友、被稱為「台版非常律師」的陳俊翰,從美國回到台灣後無藥可用,只能任憑身體機能逐漸退化。他表示,對罕病患者來說,罕病專款是救命的錢,先撇除預算是否足夠的議題,在既有預算下,健保屬應該積極、有效地執行,接近99%以上。近五年來用不完、總額達26億元的罕病專款預算,最後卻流回安全準備金,這令病友們感到心痛。

 

陳俊翰也建議說,每年剩餘的罕病專款預算不應流回安全準備金,既然是專款專用,後續仍可運用在罕病患者身上,不然外界對健保署的印象也不好,似乎拿罕病專款來補貼健保虧損。若罕病患者沒獲得妥善治療,身體惡化的速度會很快,造成家人無法外出工作等經濟負擔,也花費國家的醫療支出。

 

針對罕病專款年年剩錢卻不發新藥的狀況,立委吳玉琴指出,從歷年統計資料來看,罕病專款預算確實每年都有剩餘,健保署應盤點目前有哪些等待給付的新藥,以5年左右的財務考量、效益來評估,列出優先核准的順序,當年底有剩餘的預算,可以先通過某些藥物的審核。

 

立委吳玉琴。(邱家琳攝)

 

 

罕病新藥核准給付要等30個月

 

據了解,罕病新藥獲得健保給付的時程,近10年來不減反增。在一代健保時,平均約5個月至6個月,但2013年實施二代健保後,平均要等30個月,相當於要兩年半的時間才能獲得健保給付,讓不少罕病病友苦等治療新藥。

 

「罕病患者的身體機能退化很快,對我們來說,分分秒秒都很重要,因此新藥能盡快獲得健保給付是很關鍵的課題。」陳俊翰指出,以法國、日本為例,評估罕病藥物的安全性、療效都沒問題後,只要低於一定金額,都會優先取得給付,若在德國,罕病藥物只要每年度預算低於5千萬歐元,即可依廠商藥價獲得給付。  

 

問及罕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流程未來可以如何改善,立委吳玉琴回應,罕藥與一般藥品不同,卻都參考HTA(醫療科技評估),可能不夠公平,罕藥的使用人數少,在成本效益、價格與療效上,難以通過審查,健保署應重新思考,研擬出更友善的審查方式。此外,在藥物共同擬訂會議之前召開的藥品專家諮詢會議,也應該讓罕病醫師、學者與病友參與。

 

吳玉琴也強調說,在《經濟學人》的報告中,有特別提到設置罕病資料庫是病友參與的一環,目前歐洲、日本都有建立,若台灣未來有機會紀錄罕病病友用藥的情形,就能更了解病友的治療狀況、照護需求。國健署作為罕病的主管機關,除了罕病通報系統外,也可以有系統地建立罕病資訊平台,更應該協助病友們熟悉共擬會議的運作。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