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官員數年前訪問解放軍039A/B型潛艦。(圖片取自美軍DVIDS系統)
美國中情局的副局長柯恩說,習近平下令解放軍,要在2027年之前,具備武統台灣的能力。
習近平曾說台灣問題「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他的第三任任期正好2027年,因此2027中國人將武力攻台說法甚囂塵上。不過共軍實力俄羅斯軍隊差不多,現在俄羅斯在烏克蘭付出慘重代價,戰爭卻陷入僵局,因此固然美國官方愈來愈相信2027年前就必有一戰,但是多數專家認為武統戰爭的啟動將會延後,在期間中共仍將升級對台武赫,其選項,最常被提到的是佔領東沙島,理由是「東沙戰略價值很重要」。
黃介正教授說:「是中國大陸南部戰區進入巴士海峽、菲律賓海與西太平洋必經之路,也是往台灣、日本、朝鮮半島交通必經之路。」季麟連上將說:「東沙就是一艘最巨型不須動力的超級航母」。亓樂義說「掌握東沙島可爲航空兵和雷達陣位向外延伸300公里,有效掩護海空兵力出西太平洋,亦可免除側翼威脅,確保對台登陸作戰運輸船團的航渡安全。」
台灣這軍事戰略專家主流觀點如此,對應的是,2019年台灣的〈中共軍力白皮書〉列東沙奪島為解放軍對台可能的行動;2020日本共同社報導中國將在東沙海域實施奪島演習;8月共軍宣布於台灣海峽和南北兩端實戰化演練;接著美國海軍聲明將在南海展開海上聯合作戰訓練,15日航母駛近東沙島東方海域;2021年中共佔領東沙島成為美國智庫兵推熱門題目。
才1.8平方公里的東沙,戰略位置卻「非凡」,真的將成大戰引信?
烏克蘭在黑海中的蛇島,比東沙還迷你的迷你島,面積只有0.17 平方公里,不過在許多戰略專家眼中,就像東沙島一樣備受重視。因為他座落多瑙河口和克里米亞半島間,地扼烏克蘭最重要港口敖德薩門戶,烏克蘭國防部情報局局長布達諾夫說,誰控制蛇島,誰就可以控制烏克蘭南部的水面,並在一定程度控制烏南部的空中局勢。
既然被認定是戰略要地,俄羅斯發動戰爭的第一天,2月20日,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就率艦隊掩至。淪陷前夕,烏克蘭守軍在無線電中以「俄羅斯軍艦,去你X的」回敬萬噸巨艦的召降,錄音在傳到後方,很快的,音訊斷絕,基輔誤以為守軍13人都陣亡,烏克蘭舉國沸騰。
蛇島第一波戰事,不到一天迅速結束,烏克蘭部隊被俘82,船沈8。俄軍佔領後積極佈建武器設施,凖備讓這戰略要地的威力大大發揮。
作戰的另一方,烏克蘭,4月12日推出蛇島紀念郵票,上頭是一名烏克蘭軍人對著莫斯科號「豎中指」。很巧,郵票發行才兩天,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被擊沈,郵票一夕爆紅,狂銷500多萬套。
戰略地位既重要,蛇島故事又已經是烏克蘭戰爭神話,蛇島就不容落敵手,於是俄艦隊旗艦沈沒,俄羅斯黑海艦隊主力軍艦撤離蛇島海域後,澤倫斯基拍版全力反攻。一開始俄兵就數十人陣亡。5月,烏克蘭繼續密集攻擊蛇島,在俄兩艘艦艇沈沒後,烏克蘭展開猛烈兩棲進攻。戰情,烏克蘭方面說慘烈,俄國國防部說「烏克蘭冒險以災難告終」。6月烏克蘭加碼進攻,20日,烏軍大規模空襲及砲擊後傘兵空降登陸,但俄羅斯宣布擊落13架無人機,迫使烏克蘭放棄登島。30日烏克蘭發動新一輪猛攻,重新控制蛇島,7月7日俄軍發動空襲,烏軍又撤出蛇島,但這時俄軍放棄佔領了。於是乎所謂兵家必爭之地蛇島幾經奪島血戰後成為爭戰雙方「必棄之地」。
早在4、5月烏克蘭收復蛇島戰事方殷時,我就po了幾次臉書說,蛇島太小,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極易攻而不可守,一旦收復並布署部隊,蛇島會成為戰略負債而不是戰略資產。最後果然如此:必不可讓敵人佔為據點,但是自己也不應守在上面,這是位居「戰略要地」的迷你小島的宿命。蛇島命運如此,在地球另一面的東沙,乃至太平、永興島、釣魚台等等,會不同嗎?
南海島礁上,國民黨和越南政府很早就建了軍事設施,但都很簡易,算不上是什麼戰略基地。搶佔南海迷你島礁,大張旗鼓建立機場、碼頭控制整個南海戰略基地,始於陸軍出身卻被譽為中國海軍之父的劉華清,時在鄧小平當政,揭櫫對外韜光養晦之時。
1988中越南海赤瓜礁戰爭爆發,戰訊傳來,劉華清拍案而起:「打就打,凡是能佔的島礁都上去!」於是中共佔領的島礁由西沙南擴800公里,第一次佔有南沙島礁,一佔就6個。劉華清還邊做戰邊擬定迷你島基地化計劃,1991年永興島軍機場完工啟用。
赤瓜礁戰後,為西太平洋中國緣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域各國雖然主權立場持續僵持,但是情勢趨於緩和,2002年中國甚至還和東協各國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但是2010韓國天安艦沈没事件爆發,中國南北各緣海又全面變色。
2012一整年,西太平洋波濤險惡,美國宣布重返亞洲,軍力佈署大幅由西歐轉向亞太;中國更在黃海、東海、南海全面出手:中俄海軍黃海首次大規模聯合演習。相對的,美國環太平洋演習、利劍演習規模也都空前;這時,日本收購釣魚臺列島為國有,陸上中國幾十城市大規模反日遊行,海上東海雙方船艦對峙釣魚台;中國長臂更伸向海南島800公里之外,佔領菲律賓近海的黃岩環礁;中國宣布成立三沙市統管所有南海島礁……,彼之時也,只有台海意外地西線無戰事。
值此之際,習近平就任中共總書記,過 1 年大張旗鼓於南海,迷你島基地化工程由西沙向南推到600~800公里外的南沙,填海造陸,化礁為島,目標「小島堡壘化」,「大島陣地化」。時在劉華清離世兩年後,中共終於耗資數千億建人工島、大型基礎設施、布署重型武器,然後欣然於已經在南海佈署了一艘又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
渚碧、美濟、永暑三礁原始海面上面積本來總共只有0.014平方公里,現在暴增到12.6平方公里。三礁上建大型港口、3,000公尺機場,形成把太平島包圍在其中的大三角,然後,中國回頭西沙,造陸強化20個前哨工事。
這時海域所在的釣魚台、太平島、東沙甚至第一島鍊東側的冲之島,紛紛被戰略專家點名,闡述其戰略樞紐地位重要非凡,海權國家必須據為基地,台灣必須好好運用。諸番宏論,令人驚訝,於是我逐一批評,首先是指出他們誤讀了馬漢的海權論,事實上,這些海島要當戰略據點都不具備條件,因為除位置好外,島嶼還要有可以成為要塞的強度,和資源補給的充分,才足以成為艦隊前進或後勤基地,否則易攻難守,一旦開戰都是嚴重的負擔而非資產。其次,台灣畢竟小國,並非全球戰略玩家,若三島的確適合當戰略基地,台灣又擁有,肯定落入懷璧其罪的處境。像是太平島,遠在台灣1600公里海外,東沙距台灣420公里距中國只有280公里,台灣軍事遠程投射支援能力卻極有限,硬當戰略基地投注重兵防守,戰爭發生, 一旦發生戰爭,台灣無力支援,島上設施就很快就會被全部轟趴 。 若還奢談玩島嶼大戰略,必是蓋頭鰻一尾。
當時這些話,正適合用來描述今天蛇島奪島之戰。 說明的是,這些迷你島礁,戰略位置優越,卻無戰略價值。
西方舊帝國主義時代一開始,1779年大英帝國的东印度公司就設立水文調查部門,利用新式測繪儀器與技術,持續蒐集南中國海域水文,測繪南海海圖了。(游博清: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南中國海水文調查)然而陶醉在海禁中的中國士太夫,卻一直到了鴉片戰爭後還對整個南海迷迷糊糊,例如1840年代,海南島的 《道光瓊州府志》居然這樣描述南海諸島:「千里長砂萬里石塘……海舟觸沙立碎,入塘多無出者,人不敢近,莫稽其實。」
過了100年,1808年,大英帝國的孟買海軍進一步詳細調查南中國海域所有的島、礁、淺灘、喑沙。只是這一個曾經領有全球4分之 1 土地的帝國,當年測量的目的是航海需要,沒有興趣佔領島礁。不只大英帝國,事實上在新舊帝國主義全盛時期,西方根本沒有對南海島礁有興趣的帝國 ( 包括没落中的東方大清帝國)。一直到1930年年代,帝國主義已經走到了全面沒落的前夕,日、法、英帝國反而才開始和中國為南海島礁角力,其中日、法是主角,至於大英帝國態度毫不積極,只有英商對兩個小島上的鳥糞有興趣。二次大戰後,英國參謀首長委員會向政府提出報告說,南沙群島沒有什麼戰略價值,英國唯一要關心就是他們不能被為潛在的敵人占領。
把大英帝國官員上個世紀中葉紙上談兵結論拿來對照今日爭奪蛇島血戰,令人拍案慨嘆。
習近平確定了「小島堡壘化」,「大島陣地化」的目標,於是乎,南海礁石上堡壘、基地四處羅列,猶如長城上的碉堡、烽火台。「長城」?是的,2015年,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哈里斯上將就是這樣説,他說,這是沙堡長城(Great Wall of Sand)。
哈里斯上將驚訝的說法,中國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大大呼應並進一步據中國文明加以闡述:「中國人本質上都是農民的後代,歷史上修長城,現在我們修海島。」戰略專家如此脫口,把大陸農民國家築長城以禦北狄的陸戰觀念套用在海洋時代迎接海權國家入侵的海戰,真是貼切不過。
中國認真建設海上長城,但是有用嗎?前印太司令部司令官戴維斯說,除非中美爆發衝突,否則中國將具備控制南海的能力,可以輕易打垮其它對南海聲索主權的周邊國家。這是美國戰略專家的主流看法,他這段話還有潛台詞,那就是《海軍網》文章強調的,美軍可輕易摧毀中國南海島嶼上機場、雷達、飛彈和後勤四大軍事系統。
固然像中國《艦船知識》等雜誌也引用了美國智庫的研究說,南海人工島礁上的軍事設施有四大弱點:距離大陸遙遠;面積較小;機場容量有限;敵人可以從多方向對這些島礁發動攻擊,但島礁之間並不連貫,島嶼間很難提供直接支援;但是兩岸學者專家主流的見解一面倒肯定砂堡長城的戰略價值,和美國的主流專家大不相同。
關於個別島礁的戰略價值,兩岸專家舉了一些例子證明,例如二次太戰美軍在太平洋發起奪島作戰時,日軍守島部隊基本上得不到像樣的海空支援,但美軍還是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這當然是不當的例子;又如印度洋中迪戈加西亞基地,海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都是美軍B—52等重型轟炸機起飛進行空襲的基地。
問題是,南海諸島如何能和硫磺、迪戈加西亞相比?
例如硫磺島島面積有24平方公里,島上還有169公尺高的小山,可以挖掘隧道構集堅固工事,並駐紥了日本13,586陸軍,擁有航空隊的海軍7,347人,所以可以令美軍佔領慘痛代價。又如迪戈加西亞面積27平方公里,面積都大於南海島礁幾十甚至幾百倍,何況迪戈加西亞還有天然良港。拿細小的太平、東沙相比,真是荒唐。
假如孤立迷你小島不行,那麼串連小島而成海上長城又如何?
這一點,郭育仁教授大大肯定:「共軍要成功突破一島鏈,它必須要掌握南海 ,這就是為什麼中共從2015年開始吹沙填島 ,然後開始去把這些島礁軍事化;中共要成功的突破二島鏈 ,就必須要控制南太平洋的島國 ,這是他整體的戰略構想。」
這想法完全不切實際。
首先,海戰本質上和陸戰根本不同。例如在陸地上蓋了堡壘後,敵人來自前方,左右兩側是自己領土沒有安顧慮,後方更可以提供迅速的補及,碉堡之間有長城連結,優勢更加強大;但是海上每一個堡壘,敵人都可以機動性地由四面八方而來進行攻擊,而防守方補及仰賴船艦自遙遠的陸地運來非常不保險。
其次,馬漢「海權的關鍵 ,在於集中的海軍兵力」,這一個殲敵的原則一直被海權戰略家奉為至理名言。如今和馬漢集中原則相悖,把軍力分散布署在海上長城的各碉堡,任何碉堡一旦面對迅速集中而來的強大艦隊,結果肯定是災難。
第三,南沙群島被第一島鏈諸島環繞封鎖,島本身又不夠強大到成為艦隊基地,甚至當艦隊中途補給站都力有未逮,距海南島太遠不利島上補及,距跨過第一島鍊進入太平洋後又距第二島鍊太遠,不像迪戈加西亞逼近中東南亞內陸,也發揮不了中途站或前進基地功能。
何況若要突破島鏈,主力所賴的在於潛艦、航母、巡洋巨艦,肯定只能由三亞、青島航艦母港或三亞、大連潛艦基地直接出發,過程中,所有南沙島礁堡壘都扮演不上任何角色。
第四、在南海島礁、惡劣的天氣都不利構築工事與固守,如今吹沙各島,海蝕都非常嚴重。未來,海上長城會不會成為海市蜃樓?
近年來相信中國一意要改變現狀,企圖奪島以突破島鏈封鎖,美日一方面強化自九州到台灣的西南諸島的戰備,一方面改良二戰太平洋戰爭中「跳島戰術」,稱為「遠征前沿基地作戰」,頻頻和澳、加等盟國進行大規模聯合演習。
有媒體報導,未來跳島戰術也可能用在南海島礁攻防戰上。這消息令數十年來著迷於南海島礁戰略價值的「迷你島控」十分振奮,既然美國對海上島礁如此鄭重其事,可見劉華清佔領南沙6礁,習近平在上面吹砂建基地,以及台灣迄今擁有太平、東沙並擴建設施果然都是英明之舉。
然而這想像恐怕有問題。根據美海軍學院的說法,進行「跳島作戰」的「瀕海作戰團」作戰時由50~100人組成的作戰小隊,駕駛登陸艇趕往散布在太平洋上的小島,控制小島及附近海域後,將以被控制的小島為「跳板」,在48或72小時內向下一個關鍵島嶼躍進。
2020《泰晤士報》報導美軍在沖繩舉行演習時,超過100名陸戰隊員乘坐傾轉旋翼機模擬攻佔沖繩伊江島上機場,先以海馬斯火箭炮,向敵人艦艇發動打擊,隨後就發射車「打包」回到運輸機上撤離,並轉移陣地。打完就跑,在多個島礁之間「跳躍」。
這樣,「現代版跳島戰術」是既是防衛性的,又形同打游擊戰,目的是收復從日本九州、西南群島一直到包括台澎,和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原始版的跳島戰術是當做進攻日本本土的過程有根本不同。他和中國在南海構築砂堡長城的作戰策略原則更完全相剋。
事實上海上長城的概念並不新鮮。太平洋戰爭,首先1942中途島海戰日軍海空大敗重創,再歷經幾次大規模海戰,尤其瓜達那瓦爾海戰後,日本空中和海上優勢喪失,1943年日本戰略攻勢調為戰略守勢,而且海洋國家日本,把海洋戰爭重點放在島嶼防衛,劃定包含千島、小笠原、西紐幾利亞、巽他、緬甸,面積廣闊的「絕對國防圈」戰略,把大批島嶼全面「要塞化」,佈署兵力防守,串連起來,就如同海上長城。
美國跳島戰術因應了這個「海上長城」的布署:美國認為要登陸日本本島,根本沒有必要逐一攻佔所有海上長城的堡壘,反而應該選擇戰略價值大的島嶼,集中軍力奪取,但繞過戰略價值較低或日軍防守較為堅固的島嶼,只用海空封鎖癱瘓其作戰能量,跳島前進。這很有趣,日軍形同陸權國家在海上佈署長城,兵力分散置於堡壘死守,陷入被動局面;美軍則依馬漢海權集中原則主動選擇戰場集中攻擊,結果兩岸美稱的「不沉的航空母艦」就變成了「逃不掉的航空母艦」。而且眾多日軍島嶼一旦被跳過,補給被封鎖,長城防禦鏈更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島上軍力不只毫無作用,還淪於自生自滅,悲慘無比。
無論如何,被美日選為演習場所的伊江島,有面積 23 平方公里,有山海拔172公尺,又位於島鍊上重要位置,在這樣條件的島嶼將來一但被佔,跳島戰術就會運將用於上;至於太平、東沙以及中國的南海諸堡壘島,將來戰爭爆發,美台、或美台日聯軍採取的肯定是複製烏克蘭戰爭,將島上敵軍轟跑,但是自己卻不登島成為活靶的經驗。換句話說,就是依大英海權帝國在1950年代為南海諸島下的結論而行就可以了,用不上跳島戰術。
被譽為中國馬漢的劉華清讀錯了130年前馬漢的海權理論,又渾不知太平洋戰爭美國「跳島戰術」VS.日本海上長城的「絕對國防」策略的對決。反而啟動戰爭奪取海權帝國英在1950年代就認定毫無戰略價值的南海島礁,又在上面建造砂堡長城的第一座堡壘,然後由習近平進一步完善了「小島堡壘化」,「大島陣地化」的砂堡長城建制。
中國角力於南海,在海沙上建長城,夢想借此踏出由陸權國,兼為海上強權的第一步,然而依蛇島之戰和跳島之戰的經驗檢查,令人莞爾於砂堡長城的形容:Great Wall of Sand -砂堡長城,真是神來之筆,靈感應是來自Castle on the beach,一個童話故事。
然而為了滿足中國這一個童話想像,和環南海諸國持續緊張了30多年。本來,冷戰結束初期,東亞各國民族主義抬頭,如韓、日、菲都掀起美國人離開東亞的風潮,但是由於中國由北到南緣海島嶼持續升高的緊張,各國又回過頭來要求美國一定要留在東亞,是屬中國影響及於幾十年的大戰略失誤。
毫無疑問,構築海上長城,是一個陸權國家突然由厲行海禁之國,突然投身海權競逐時,在對海上游戲種種規則陌生之下,不知不覺地依自己陸權經驗想像出來的海上戰略。於是乎,如今了維護西方幾百年經驗型塑出來的海上秩序,參與南海自由航行的並不只有美國而已,連這在太平洋對南北兩岸的澳洲、加拿大,甚地球另一面的法、英、荷、德都派艦到南海呼應,並譴責中國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由此可見,我們觸及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東西方在南海的矛盾其實是文明衝突的一個面象。
今天,中國「以陸套海」的套用並不只是海上築長城而巳。像南海爭議的根源「九段線」和所圈起來的「中國傳統歷史水域」主張就是另一個套用。
文明從接觸、衝突到互相理解固然是一個耗費時間的歷史習題。但是畢竟有的國家走得快,有的非常慢,但是歷史總會向前走的,為人類、為中國的左鄰右舍,也為中國人的幸福,祝福中國人能早早走出依據龐大歷史經驗編織出來的種種童話故事。
※作者為民進黨前立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