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輿論、政府意見與利潤:資本最聽誰的話?

何清漣 2022年11月10日 07:00:00
在媒體輿論、政府意見與利潤導向三者之間,資本最聽利潤的話,哪裡有利哪安家。(美聯社)

在媒體輿論、政府意見與利潤導向三者之間,資本最聽利潤的話,哪裡有利哪安家。(美聯社)

最近,圍繞德國大公司到中國投資,以及德國政府批准售賣漢堡港兩件事情,總理肖爾茨與政界及媒體發生分裂,企業界與政界、媒體意見不一。目前,因俄烏戰爭以來的能源危機而焦頭爛額的德國總理,甚至連美國的號令也不再服從,今年9月美國政府通過《2022晶片與科學法案》,加強美國晶片出口中國的管制,但德國反其道而行之,德國《商報》(Handelsblatt)說,德國經濟部正在審查將埃爾默斯(Elmos)的晶片工廠出售給其競爭對手Silex事宜,並說預計未來幾周獲得批准。據路透社介紹,Silex是中國賽微電子集團的瑞典子公司。

 

德國政商媒體對中國態度的雙重分裂
 

從俄烏戰爭開打以來,由於中國不表態支持西方反對俄羅斯,對中國究竟應該繼續友好還是疏遠、脫鉤就成了德國媒體的一個重要話題,各種評論不絕於媒體,極盛時期「脫鉤論」占了上風,認為脫鉤不現實的企業家言論成為輿論痛詆的標靶,這一情況直到6月才有所緩解,朝野增鮮默認與中國立刻脫鉤不現實,但政府與幾家商業巨頭承諾將此作為長期目標與努力方向。但最近德國總理肖爾茨批准中資公司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再度引發德國輿論熱議。柏林《世界報》以《肖爾茨正成為安全隱患》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遠集團已經在鹿特丹、安特衛普、澤布呂赫、畢爾巴鄂、瓦倫西亞、瓦多、比雷埃夫斯、伊斯坦布爾等歐洲港口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集裝箱碼頭入股。該公司還計畫入股杜伊斯堡港。漢堡港則不僅僅是進入德國的大門,還是通往相對封閉的波羅的海的樞紐。董事會裡坐著中共幹部的中遠集團,憑藉漢堡港就能完成對歐洲海岸線的包圍圈」,「誰要是以為,中國只是在追求純粹商業利益,就不僅僅是過於天真。……中國大肆收購歐洲港口,是為了離間歐美關係。」《漢堡晨郵報》認為,不再僅關注經濟增長、而是著眼於降低長期對華依賴,也是德國「時代轉折」應有之義。

 

德國政府確定有條件讓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美聯社)

 

在輿論壓力下,德國聯邦政府批准中資入股漢堡港妥協方案:收購股份的比例從原定的35%降低到24.9%,中遠集團因此將不獲得董事會否決權,無法影響漢堡港戰略決策。這一改變令中遠收購興趣大減。
 

德企增加對華投資並非秘密
 

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引起關注,只因這個案例涉及盟友關係與經濟安全。事實上,德國企業早就在媒體批評聲中加大對華投資。9月份,投資研究機構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歐洲在中國的投資越來越集中,少數已經在華投資的大型企業尤其是德國企業加大了在華投資力度。根據該報告,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大眾(VOWG_p.DE)、寶馬(BMWG.DE)和戴姆勒(MBGn.DE),以及化工集團巴斯夫(BASF . de),占了2018年至2021年歐洲對華投資的三分之一。
 

路透這條消息發表幾天後,中國歐盟商會於9月21日發佈《歐盟企業在華建議書2022/2023》,希望歐盟繼續積極主動與中國互動,並反對經濟脫鉤。此前,中國商務部公佈了一系列各國投資資料,從來源地看,韓國、德國、日本、英國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8.9%、30.3%、26.8%和17.2%(含通過自由港投資資料)。據德國《商報》9月21日報導,根據德國中央銀行資料,今年上半年德國對中國市場的直接投資達101億歐元,而去年同期為62億歐元。這一數字也創造了德國投資中國的歷史新高。在對德國中央銀行資料的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德國企業在2022年上半年進行的投資中,有一半以上是德國企業中國子公司利潤的再投資。

 

早在今年7月底,中國日本商會發佈的第13版《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22年白皮書》,其中提到,在華日資企業2021年度的業績有明顯恢復,不僅超出疫情爆發前的水準,還達到歷史最高水準。約五成企業將在華累計收益中的「絕大部分」或「一半左右」用作投資本金,用於增強在中國境內的生產和銷售等能力。

 

中國英國商會的調查顯示,英國企業每5年進入中國市場的數量基本接近。這表明英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一直有穩定的經營、業績和源源不斷的機會。其中,在IT和電信行業,有75%的英國企業將中國列為第一首選市場,在教育行業,有80%的企業將中國列為前三大首選市場,醫療保健企業(69%)、零售和消費品企業(68%),以及酒店和旅遊觀光企業(68%)同樣將中國市場列入前三大首選市場。
 

西方政界、媒體與資本對華態度嚴重分裂
 

西方資本偏好在中國投資,這不奇怪。值得探究的是西方在華投資增加的同時,西方各國對中國的看法正在迅速變壞。今年6月29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佈對19國民眾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平均68%的受訪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而這些負面看法主要與中國的人權政策有關。該報告作者之一西爾弗在接受VOA採訪時說,這種情況在他們過去發佈的三次民調都是如此,而且「很少有地方對中國的看法變得積極」。

 

美國、德國與日本民眾對華觀感變差,這與媒體報導有關。比如中國,習近平結束鄧小平時期的集體領導、「團滅」團派都是發生於 2017年中共十九大開始之前

 

二十大成了中國政治倒退的標記。(美聯社)

 

這麼重要的變化,為何那時未獲西方媒體關注?皆因那時,西方各國出於反川普的需要,著名媒體相繼發表文章,力促中國力扛全球化大旗,最著名的就是《紐約時報》在2017年1月18日(川普宣誓就職前夕)發表的那篇

 

英國《金融時報》從2016年美國大選落幕之後,就開始發表各種文章,呼喚或證明「中國將引領全球化」。中國政治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們其實並不關心。直到2020年,從西方左派心儀的美國左派政黨民主黨上臺之後,加上covid-19疫情從中國開始流行,中國在西方世界的風評快速惡化,各種質疑中國政治倒退、人權惡化的報導頻繁出現,今年俄烏戰爭開始後,中國拒絕站在西方陣營,因而視中國為僅次於俄羅斯的敵人,於是,西方媒體突然發現:二十大成了中國政治倒退的標記。10月24日 ,《華爾街日報 》中文版發表一篇署名為Chun Han Wong的文章《中國自由派旗手胡春華落選政治局委員會》,不僅為胡春華戴上一頂子虛烏有的「中國自由派旗手」的桂冠,還將胡春華仕途蹉跌的時間後推了六年整。
 

這樣嚴重脫離中國政治實際的媒體輿論,自然影響不了本國的資本。在媒體輿論、政府意見與利潤導向三者之間,資本最聽利潤的話,哪裡有利哪安家。(本文經作者授權刊出,原出處

 

※作者為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

 

 

關鍵字: 資本 中國市場 反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