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國誠專欄:中國即將到來的第一危機──美中進入「核對抗」

宋國誠 2022年11月09日 07:00:00
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取自DVIDS)

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取自DVIDS)

就在中共20大閉幕後,也就是習近平發出中國將加強戰略威懾力量(通常就是指核武器)的訊息之後,處於持續惡化的美中關係再度升級。10月27日,美國國防部以審慎而認真的態度,合併公佈了《2022美國國防戰略》(NPD)、《2022核態勢評估報告》(NPR)以及《導彈防禦評估》(MDR)三份報告。這三份報告,儘管並沒有忽略俄羅斯和北韓,把中國的威脅暫稱為「慢速挑戰」(pacing challenge),但就其優先的戰略對手而言,三份報告不僅為中國量身訂製,也標明美國的核戰戰略出現史無前例的改變,預示美中關係已逐步進入「核對抗」的地步。

 

美國對中國「核威嚇」的戰略轉變

 

在《2022國家戰略報告》中,美國確立了「四個頂級國防優先事項」(four top-level defense priorities),也就是戰略遏制的優先目標,分別是:

 

(1)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日益嚴重的多領域威脅;

 

(2)阻止對美國、盟國和夥伴(the United States, Allies, and partners)的戰略攻擊。

 

(3)優先考慮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挑戰,然後是俄羅斯在歐洲的挑戰,美國必須在針對兩者的衝突中獲取勝利。

 

(4)為了對付四個主要核威脅國家(中國、俄羅斯、北韓、伊朗),美國將構建具有韌性的聯合部隊和國防生態系統,也就是「四位一體」的戰略威嚇系統。

 

在12年前(2010)首次發布的同類報告中,美國尚且致力於大幅削弱核武器在美國防禦中的作用。但此一時,彼一時,當中國的威脅急速增大之際,美國今日已表明優先準備以核武對付中國。

 

美國的核打擊範圍不再限定於「核領域」,也擴大於「非核領域」,也就是美國可以運用核武對付傳統戰爭。(美聯社)

 

其次是《2022核態勢評估報告》(NPR),重點有三:

 

(1)不排除放棄「不率先使用核武」(no first use)的承諾,取消美國僅能將核武使用於「核反擊」(第二擊)的限制。

 

(2)美國的核打擊範圍不再限定於「核領域」,也擴大於「非核領域」,也就是美國可以運用核武對付傳統戰爭(當然也包括台海戰爭)。

 

(3)美國的核打擊對象包括對美國本土、海外美軍基地及盟國的威脅與攻擊,也就是擴大美國的核打擊範圍,形成全球核打擊網。

 

自冷戰以來,美國始終採取「軍控三步驟」-減核、限核、廢核-的方式,以避免軍備競爭與核子大戰。儘管「廢核」目標始終並未達成,但美國向來採取「核對話」的外交談判,避免核大國之間陷入「核武困境」(不透明與失控)。毫無疑問,這三份報告旨在對中國宣示,美國即將建構一套針對中國的「核打擊戰略」,而且是「先發制人」的核打擊系統,也意謂美國已經從過去核戰的「保證相互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進展到「保證你先毀滅,而我安然無恙」的戰略新思維。

 

中國不誠實的「核武告白」

 

早在2020年1月,中國外交部就明確宣稱,中國方無意參加所謂「中美俄三邊軍控談判」,及至2022年10月28日,中國裁軍大使李松在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上指控美國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是明目張膽針對中國量身定制的核威懾戰略。儘管中國宣稱擁有最多核彈頭的美國,應率先負起裁減核武的責任。但實際上,中國刻意轉移了軍控問題的重點:軍控問題不在於核彈頭數量,而是如何在核大國之間建立信任機制、透明法則與避險措施。

 

中國的東風26彈道飛彈。(美聯社)

 

儘管中國將自身的核武擴張稱為「核武現代化」,並宣稱始終把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之上,中國不與任何國家開展核軍備競賽云云。但這種說法始終無法說服國際社會,更難以建立「核信心機制」。因為中國「超速增量」核子彈頭的作為,以及具有特定針對性的核武部署(例如中國火箭軍位於安徽黃山的第61基地,就是針對攻擊台灣而設),難以用「核武現代化」此一從未聽聞的詭辯之詞來掩飾,也無法以「不開展核軍備競賽」的「司馬昭之心」來搪塞。

 

中國核軍備的「不透明擴張」

 

美國國防部於2021年底發表中國軍力報告指出,解放軍擁有的核彈頭將從現行的350枚於2027年增加到700枚,至2030年更將突破1000枚。然而,中國始終以美國擁有更龐大的核武庫為由,長期拒絕與美國舉行軍控談判。近兩年,面對美國不斷促請中國參與「軍控談判」,中國早在2020年1月22日就已公開表示,中方無意參加所謂的「中美俄三邊軍控談判」,並指控美國藉由軍控談判逃避和轉嫁自己的裁核責任。及至2022年11月,美國負責軍控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貝爾(Alexandra Bell)指出,美中兩國始終沒有就核談判進行接觸,理由是中國對討論削減核武器威脅的措施沒有興趣。此一「了無意願」的舉動,更加深了美國對中國暗中發展核武的疑慮與戒心。

 

美國國防部負責核武器的副助理部長理查.詹森(Richard Johnson)認為,即使中國無意於軍控談判,至少也應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檢視和評估,以展現透明度與公開化,但中國始終拒絕此一作為。換言之,中國堅持一種「自私的核武戰略」,只圖不受拘束、不自證清白、不公開與不透明的黑箱擴張政策。

 

中國目前已經建造完成兩座「快速中子增殖反應堆」(Fast breeder reactor)和「(核燃料)再處理設施」(reprocessing facilities),用來分離可裂變的鈽同位素,由此產生更多用於核武器的鈽(plutonium)原料,然而,中國從未證明這些大量的裂變材料只是用於「非軍事用途」。實際上,無人相信中國僅僅存在「民用核技術」,例如核能發電,而不是暗中擴張劍指美國的戰略威嚇力量。

 

從「保證相互毀滅」到「保證中國毀滅」

 

美中關係從「戰略競爭」進入「核對抗」的年代,已是時間早晚問題。一方面,中國正急速擴張核武力量,另一方面,美國也從「初級核威嚇」進展至「核威嚇2.0版」,從過去的「恐怖平衡」進展到「恐怖不平衡」,從區域性的「核子傘」進展到全球性的「核打擊網」,也就是從「保證相互毀滅」到「保證中國毀滅」,這包括台灣作為美國的「夥伴」(partner),即使中共武力犯台採取的是非核戰術,美國也不排除對中共執意入侵台灣進行核武打擊。

 

原子彈投擲在廣島後造成的蕈狀雲。(美聯社)

 

一般人認為,世界發生核戰的機率微乎其微,但是「不是萬一,就是一萬」,只要美中雙方處於「核對抗」與「核安困境」(dilemma of nuclear crisis)的僵局之中,在一種核不信任與不透明的戰略互疑之下,核對抗就有可能在一夕之間突然升高為核大戰。換言之,只要中國完全不理會軍控對話,不參與避險協商,乃至暗地進行「不透明、不受檢、不協商」的核武擴張政策,就會始終處於美國的「核子第一打擊」(the first strike)的籠罩之下。

 

在美國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中,最關鍵的一段話是:「我們的目的是防止中國錯誤地斷定它可以通過使用任何核武器獲得優勢,無論是多麼有限的使用」,這是一種對中國「核圍堵」的明確表態。實際上,中國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約國,與美國具有相同義務承擔的承諾,也沒有任何條文規定中國可以不參加。但中國如果持續拒絕軍控對話,暗地擴張核武軍備,一種美中核子對抗的極端情勢,乃至一場終極核戰的爆發,將是中國未來最大的10大危機之一。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