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馬英九和蔡英文執政誰「亂花錢」,都應基於事實給予客觀評價。(資料照片合成/攝影:陳沛妤、王侑聖)
藍綠不管誰主政,在野一方總是批評執政者亂花錢、債留子孫云云。監督與制衡本是民主機制,只要居於事實,多數選民會買單。
九月立法院新會期報到,國民黨團主打國債議題,記者會上,曾銘宗表示,截至今年七月底,一年以上債務餘額達6兆3994億元。書記長李德維指出,歷任總統國債統計,馬前總統5.2兆(增加1.4兆),而蔡英文上台才6年,國債已達6.6兆元(增加1.4兆元以上)。意指蔡累積的債務,比馬又快又多;政府財政迅速敗壞。
事實上,曾立委引用的是2022年(底)的預算數,與實際數字5兆7538億元,有六千多億的差距。李的誤差更離譜,馬八年執政,若以任期月份(五月)起訖計算,期間新增債務1兆7344億元,蔡英文部分若算至十月份,執政六年五個月,也才新增3010億元。而李6.6兆的數據約是明年(2023年底)的預算案數,如此就與他所稱上台六年對應不起來。
十月十八日《工商》社論「台灣的危機在文官不敢言」,也是拿國債做文章。社論談到:
「2000年以前,我國中央政府債務餘額不過1.3兆,占前三年平均GDP不過15.7%,但當年主計長韋端卻已提示政府已面臨財政困難,經建會副主委李高朝更示警這不只是財政困難,而是財政危機,雙方為此還在報紙上論戰。
相較於當年,今天我們中央政府債務已升至5.7兆,占前三年平均GDP也達30.0%,債務壓力更上層樓,卻未見內閣、文官有所警告,反而常聽到政府大員說我們有多少歲計賸餘,稅收又如何超徵,財政收支又創二十年首度平衡等等,全是好消息,殊不知近幾年特別預算一編再編,舉債規模年甚一年,若2000年之前的情況已算財政困難、財政危機,今天難道沒有財政困難、財政危機?為何不見閣員、文官站出來給政府提個醒?」
這段言論容易誤導閱聽人。首先,近年編列的COVID-19等特別預算,均納入債務未償餘額來管控債務存量。
至於債務是否過高?是否會導致財務危機,是以債務未償餘額占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比來衡量(或取前3年度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如社論所引用數據)。這道理不難理解,一家公司的財務結構是好是壞,會以負債占資產比例來衡量。
下表是根據國庫署資料繪製的統計圖表。時間從1995年至2023年(明年為預算案數)。社論提到:2000年以前,我國中央政府債務餘額不過1.3兆,占前三年平均GDP不過15.7%,更精確說法,15.7%是指1999年,這是統計以來,財政最好的一年。何以當年官員要大談財政危機、財政困難,並為此筆戰,令人匪夷所思,隔年是2000年總統大選,讓人有些想像。
再由圖可知,超過32.0%有八個年度,其中有七個年度是馬英九任內,以及扁執政的2005年。馬上任初期遇到金融海嘯,全球經濟不景氣;任內推動油電雙漲,衝擊經濟;將營利事業所得稅從25%降至17%;調降遺贈稅;產業西進(或回台投資少);以上間接、直接導致稅收的短少;任內也為莫拉克風災善後編列了特別預算,反此種種,皆可以解釋自許、自認為最會拚經濟的政黨,卻讓政府債台高築的原因。
社論若認為蔡英文已面臨財政問題,並引伸為台灣危機,那對馬執政這八年,該要如何評價才客觀?
依照公共債務法規定,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占前3年度GDP平均數比率不得超過40.6%,藍綠執政皆控制在此紅線內。
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今年4月肯定台灣財政管理具彈性,及執行效能優異,強勁經濟表現有效減少大規模財政支持措施經費需求,將我國主權信用評等等級調升為「AA+」,展望調整為「穩定」。
當大家都可以說話的時候,台灣的危機不在文官不敢言,而在媒體、名嘴、網路、網紅、社群、民代過多不實的鳴放,讓閱聽人在「閱毒新聞」中慢性中毒,以為誰執政都是一無是處,而對台灣失去了信心!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