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大選結果今晚揭曉,儘管總投票率僅有6成出頭,在這次六都中贏4都、全國總共贏得13縣市,打下漂亮成績。國民黨2022年全代會。(陳愷巨攝)
九合一大選結果今晚揭曉,儘管全國各縣市選情冷到不行,總投票率不到6成,創下台灣地方選舉史上最低紀錄,但「討厭/教訓/下架民進黨」的社會民怨氛圍,仍再度發揮強大威力,重演4年前「藍狂贏、綠慘敗」勝負懸殊景象。挾著民意狂潮海嘯再次寫下「地方包圍中央」的勝利方程式後,國民黨能否慎防重蹈2020年黨內總統初選激烈權鬥角力廝殺分裂的覆轍,避免誤讀選票訊息,進而將此股民意力量轉化成2024重返執政團結勝利基礎,絕對是選後藍營須深刻省思的當務之急。
歷經前年總統立委潰敗、高雄市長罷韓案及補選案失守、去年底四大公投全盤皆墨,到年初中二選區立委補選及北市立委罷免遭「靜昶報廢」雙殺等一連串重大挫敗,短短10個月餘時間,國民黨卻又在今晚的地方縣市首長選戰大獲全勝,輾壓式地壓制了掌握中央完全執政優勢的民進黨陣營。
解讀今晚開票結果,這不外乎是民怨對執政黨不滿反撲的一次「業力引爆」,及對蔡政府防疫成績、黑金治國、詐騙橫行、抗中保台路線等「期中總檢驗」或「不信任投票」,因而讓國民黨桃竹苗提名之亂、夏立言訪中爭議、高虹安涉詐助理費案等不利因素被降到最低。只是,選民再度在地方選舉給予國民黨機會,卻並不意味著2年後,就會將國家重擔託付給國民黨。
民調封關後,訴諸「決戰北台灣」誓言北北基桃全壘打、拿下16縣市執政版圖的國民黨,其實內部對選情仍充滿忐忑不安,包括基隆謝國樑、台北蔣萬安、桃園張善政等人的支持度雖領先綠營對手,卻始終未有明顯拉開的差距,選情依舊混沌緊繃膠著,在選票沒正式開出來之前,沒人敢打包票結果究竟會如何?
出乎意料的是,今午開票不到1小時,藍綠勝負態勢就迅速明朗,大致底定。扣除延選的嘉義市長外,國民黨維持囊括13個執政縣市總席次,從原本的「2都12縣」,持續擴張成長至「4都9縣」,再度守住地方政治版圖「過半」江山。
雖然意外丟失苗栗、澎湖及金門等3縣市,但國民黨卻贏了六都中「含金量」更高、人口總數近900萬的新北、台北、桃園及台中等4都;區域連線作戰的北北基桃4縣市「全壘打」成功光復失土,另包括整個東台灣宜花東、北港溪以北的中彰投雲等,也均插滿藍旗。至於傳統藍營優勢區的竹苗兩縣市「棄保效應」雖全面發酵,但在地選民同樣是投給了「非綠/反綠」陣營的人選勝出。
其中,六都中投票率最低僅5成5左右、相較上屆少了快1成的全國「最大票倉」新北市,侯友宜仍展現驚人實力,開出115萬餘票、破6成2的連任票數,不僅輾壓狂勝民進黨提名的林佳龍逾45萬8千餘票,更以秋風掃落葉之姿,締造新北29行政區「全勝」紀錄,比選前藍營內部喊出最樂觀的40萬票目標還要多;另一位藍營「最強母雞」、台中市長盧秀燕連任票數也大贏民進黨蔡其昌27萬4千餘票,得票率較4年前微幅上升約2.8個百分點,台中不僅是六都中投票率最高的城市,「媽媽市長」同樣也橫掃29區「全贏」。
不僅如此,初試啼聲的蔣萬安、張善政也均開出亮眼當選成績,幾乎打破選前各家民調預測數據,得票率差距突破10趴以上。蔣萬安於首都藍綠白「三腳督」激戰中順利突圍,大勝民進黨對手陳時中逾14萬票,北市12區更僅輸掉深綠票倉大同區一區;張善政也大贏綠營提名的鄭運鵬12萬7千餘票,桃園13區包括綠營大票倉的桃園區、龜山區、蘆竹區均勝出,只輸掉綠營鐵票區觀音區一區。
更令外界跌破眼鏡的是,國民黨在南台灣艱困選區,也大有斬獲,包括參選高雄市長的柯志恩雖功敗垂成,卻替國民黨「止血」守住藍營在港都的基本盤防線,得票率飆破4成大關。台南謝龍介更僅輸現任市長黃偉哲4萬5千餘票、勝負差距只有5個百分點左右。「國境之南」屏東縣甚至讓民進黨嚇出一身冷汗,國民黨提名的蘇清泉出馬再戰,最終僅以1萬逾票、不到3個百分點的微幅差距,小輸現任縣長潘孟安傾全力相挺的接班人選周春米。
至於政黨總得票部分,4年前地方選舉,國民黨總共拿下610萬票、小贏民進黨120萬餘票、約9點多個百分點,但2年後的總統大選,國民黨「韓張配」卻僅獲得552萬票,大敗締造817萬超高連任票數奇蹟的民進黨「英賴配」264萬餘票。此次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則囊括約569萬餘票、得票率剛好突破5成,大贏民進黨取得的474萬票、約8個百分點以上,重新站穩藍綠票盤「五五開」態勢。
從上述得票數字來看,即使國民黨在這一場地方縣市長選戰「贏到有剩」,卻不能就此將其解釋為國民黨勝利或扮演提名輔選「總教練」角色的黨魁朱立倫個人勝利,最主要關鍵還是選民強烈不滿民進黨中央執政所致,舉凡選前爆發的林智堅「論文門」事件「相信台大還是相信民進黨」、疫苗採購不力「相信慈濟還是相信民進黨」、柬埔寨詐騙集團橫行、警界高層與黑道水乳交融、球場案及羽球館等地方豆腐渣工程頻傳、中共圍台軍演破解「抗中保台」牌失靈及周玉蔻抹黑霸凌之亂等,一再挑戰社會底線及人民智商,使用權力的方式令人厭惡,於是乎不斷地累積、疊加、擴散成「討厭民進黨」龐大民怨氛圍,使得將選戰定調為民主價值抉擇之戰的國民黨,有機會填補這塊民意缺口,進而讓此次地方選舉再度成為人民不滿情緒的宣洩出口,決定再次用選票狠狠地教訓執政黨、下架民進黨,選民因強烈「賭爛」蔡政府,而選擇將票投給了國民黨或非綠人選。
因此,過了今晚,國民黨絕對不能陷入自我感覺良好,重蹈「2018狂勝、2020慘敗」覆轍,如同一位藍營前黨內高層私下擔憂所言:「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國民黨大勝後,會不會又步上2020總統初選的後塵,心情真的很糾結!」幾位黨內重要領導高層或意見領袖,包括朱立倫、侯友宜、盧秀燕、蔣萬安、韓國瑜、張善政、「戰鬥藍」趙少康等,皆須好好地省思此次地方選戰所帶來的民意現象,切莫誤判、誤讀選票所欲傳遞的寶貴政治意涵。
在這次選戰過程中,藍營眾大咖們皆口徑一致避談2024人選問題,朱立倫更多次公開強調「沒有2022,就沒有2024」,但不僅選前「卡侯」傳聞四起,提前引爆選後黨內權鬥角力蠢動力量,更讓人好奇的是,國民黨今晚「贏了2022」,就真的「有2024」嗎?藍營有志大位者能否有如同韓國瑜所提出的「湊一色」或「成功不必在我」胸襟,願意團結在重返執政勝選目標之下,抑或是繼續「有我無黨」超越「有黨無我」?老是不懂得樹敵愈多就要壓制得愈多,令人生畏並非變得強大的道理,把今夜的勝選變成一張掩蓋黨內更深層次矛盾齟齬不合的脆弱薄網。
尤其,此次不管是新竹高虹安、苗栗鍾東錦等亂象,更突顯了選後「非綠大聯盟」或「藍白在野整合」的課題已迫在眉睫,否則,光憑一句「投給最能下架民進黨的人選」,就能將國民黨自家提名人選隨意放生丟包,將黨內輔選站台原則視為無物、讓考紀規定蕩然無存,甚至包裝在謊言及利益交換之下。選後的國民黨諸位領導高層們,若不積極思考如何解決此一問題,屆時2024大選勢必仍將衍生諸多後遺症,試問,既然此次可以「新竹換台北」、「萬安換虹安」,那麼,2024又為何不能柯文哲換朱立倫或侯友宜等人?
總結來說,今晚的選戰結果,同樣又是「討厭民進黨」的民意獲勝,而非國民黨取勝,是教訓執政黨、下架蔡政府及節制執政者濫用權力的民意潮流匯聚形成,再推演成選票投射到國民黨候選人身上。
民意如流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024絕對不會再是一場「躺平」之戰。選後的國民黨哀矜勿喜,高興一個晚上就好,接下來包括是否促成「非綠大聯盟」或「藍白在野整合」共推正副總統人選?面對俄烏戰爭及美中競爭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如何提出能說服民眾有感的兩岸路線、核心價值與政策論述?讓選民從這次的「反對/討厭民進黨」,進一步轉化成「支持/認同國民黨」,唯有如此,才能在民心思變的政治極端氣候中,再攻下一城穩住國民黨谷底翻升、重返執政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