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始終沒有成功地帶出一個鮮明的議題或者一個讓大家支持的理由,而總是陷於被動回應。(攝影;張哲偉)
1、這次的選舉結果其實不令人意外。制度性的解釋就是:期中選舉一向都是對執政黨不利。而選民們通常會覺得需要有制衡的力量,所以執政黨會比較不利(1996到現在,中央執政黨從來沒有在地方選舉當中增加席次)。
另外一個制度性的解釋是,單一選區的選舉,只要一些些選票流動,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從總得票來看其實地方政治版圖變動幅度很小,甚至,藍綠兩大黨的催票率(得票數除以總選民數)都在下降。
2、從選戰內容來看,民進黨輸的主因是:並沒有成功地帶出一個鮮明的議題或者一個讓大家支持的理由,而總是陷於被動回應。沒有一個新的鮮明議題有很多面向:
(1)中國因素當然一直都是最鮮明的議題,然而,地方選舉的時候,選民的投票意向一向都跟中國因素的關聯不大。人們不會聯想到地方首長跟中國的關係(當然,實際上地方首長跟中國政策當然是息息相關的,只是實際上人們在地方選舉不會依此投票)。
(2)過去兩年疫情之下的所有疲勞、人們曾經受到的不開心(確診時沒有獲得即時處置、生活受到影響),全部由執政黨概括承受。其實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主要國家的選舉,疫情之下的執政黨絕大多數都是滿慘的。
陳時中這邊是有機會針對這點做出回應,如果可以用一貫地暖男以及穩定的形象來當主軸,可惜從一開始的選舉策略就沒有定調下來,因此錯失了彌補人們對於疫情累積的不滿的機會。
(事實上,從催票率來看陳時中在台北選得不差,蔣萬安選得則是不太好,藍營基本盤繼續緩步下降)。
(3)政治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負面競選」的最大成果就是讓投票率下降、投票回歸基本盤。而在大多數地方,地方政治的基本盤就是藍大於綠。
這半年以來我們其實沒有看到什麼太多亮眼的「議題」,取而代之的是對防疫的攻擊(即使大多是謠言)、對論文的攻擊,而民進黨忙著回應各種攻擊。即使是民進黨要去攻擊其他黨候選人的時候,也會因為大家早已對這些事情感到疲勞,因此效果不大。
(4)結構性的因素可以從2014~16年之後開始看。
2014年開始太陽花運動對中國因素的反撲,其實是民間社會長期以來累積起來的能量,人們開始看到中國因素對台灣的影響有多可怕,不同的社會團體們集結在一起。然而,從民進黨開始執政之後,雖然吸收了許多社會團體的力量,但其實處處和社會團體處於緊張的關係。
自從同婚法案通過之後,我們看不到對於年輕人們有吸引力的新的議程,反而是在2018年底之後,環保、人權、LGBTQ、種種自由派的議題們,都被一些民進黨的支持者們(所謂「網路側翼」甚至是一些高層)拿來當成敵人。(更嚴重的是,少數側翼的聲音會被演算法以及傳統媒體放大許多。不過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整個議程設定的問題)
然而,拿掉了這些自由派議題、年輕人們關心的議題,該怎麼樣區分政黨之間的不同呢?
其實從2020年大選就可以看出端倪,蔡英文拿到超級高票當選,但民進黨的立委政黨票只有三成多一些,當時就該看出警訊了。
這兩年來除了四大公投案之外,最主要的新世代議題大概就屬18歲公民權,但是缺乏「反方」以及炒熱議題的曝光度之下,幾乎沒有媒體的討論熱點。
綜合來看,缺乏新議題,然後又充斥著負面競選的情形之下,最後就只能看基本盤,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樣。
3、還有另一結構性因素是我們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媒體對不同政黨的標準不一樣,這點是既存的事實。
例如有研究發現,主流媒體報導林智堅論文的數量,是高虹安那些可能違法的爭議(辦公室內部流出的各種違法資訊)三四倍以上,而各種社團內的訊息討論數量就又拉得更開。
至於宜蘭林姿妙被起訴、候選人來自黑道家庭,或者像是各地許多黑道議長或議員這類新聞,就幾乎不會進到民眾的視野當中,而這些問題當然是會比論文的問題還要嚴重很多很多。
另一個例子是,我自己觀察到,疫情期間媒體所有的事情都會跑去問柯文哲意見,然後他所有意見都會和中央相反,甚至一兩天之內就改變數次,但我們的媒體仍然會把光環給柯文哲(和侯友宜這類)一直和中央唱反調的人身上。
許多媒體並沒有想要傳達正確的防疫資訊,而只是不斷地想要攻擊執政黨,並且塑造出柯文哲這類人物的「專業」形象。
媒體報導的訊息,之後再傳到社群媒體上,再加上一些境外操作的問題(關於這點,一直都有許多不同研究者們在做追縱),大量洗資訊的現象一直都存在,最後再傳到人們眼中就會是現在這樣的選舉結果。陰謀論只要有一小小部份的人相信並轉傳,在資訊量很大的狀況下,能達到的影響效果就會很大。然後我們的主流媒體也會幫忙放大這些東西。
4、對民進黨來說,接下來要處理的事:
蔡英文和蘇貞昌的滿意度都破四成、先前長期維持在五成以上,這跟過去兩任總統比起來簡直是天文數字(先前總統在第六第七年的時候,大概都十幾趴滿意度)。
然而,蔡英文滿意度這麼高,很大程度是因為她退居幕後。但許多問題不能夠再漠視不見,例如黨內的人事鬥爭問題,例如上面所提到關於缺乏新議題的問題,以及處理民進黨和社會團體的關係問題(過於激進的網軍側翼問題是其中一項必須要立刻處理的問題,但這並非問題的全貌),當然還有民進黨和年輕世代的關聯問題。
這些問題無法再繼續由現在這種執政風格來面對。
另外還有比較長期結構性的問題是在各地要培養人才以及提供一個更好的替代選項。(很多推出來的候選人本身是有些問題的)
當然,這次選舉取消大多數的初選,在動員上以及黨內團結方面就造成了很嚴重的損傷。之後肯定需要處理這些黨內制度的問題。
5、對台灣與國際連結方面,比較麻煩的是,國際媒體可能會以壓倒性的篇幅來報導台灣選民選擇親中政黨,然後親中政黨會拿選舉結果大舉主張親中政策(2018年選舉當天晚上,藍營縣市長立刻聯名要求中央接受九二共識)。
朱立倫先前在德國之聲有一個災難式的訪談,他被記者問說中國沒有想要理中國國民黨的九二共識定義、而且選民不喜歡國民黨,朱直接翻臉走人,撂話說選舉結果會證明我們是對的。
是的,選民投票時不會認為是為中國國民黨的中國政策背書,但親中政客們會這樣認為,國際媒體有可能也會這樣認為(這次應該會比較好一點,因為現在長駐台灣的外國記者變多了,不會像2018那樣直接講說台灣就是要親中了)。
6、接下來對公民社會來說,有很多事情要做。
如果對執政黨不滿意的人們,投給了在野黨教訓了執政黨之後,必須要好好注意這些選出來的人們做了些什麼事(例:貪汙被起訴的,檢調偵辦中的,還有大力宣告自己是要實踐財團大老闆意志的),不然就會教訓到自己。
如果對選舉結果感到難過的人,其實也就難過一下就好,除了好好監督政治人物們之外,也要繼續參與政治!
(參與政治的基本方式包括:獲取更多資訊,和人做討論,參加各種不同活動,以及試著了解更多各種政治資訊並分享出去)
而對於教育現場(包括學校或者是公民團體)的人們來說當然是需要繼續努力。
其實絕大多數的人們並不清楚民主政治、獨裁政治這些東西,大部份的人們不了解威權遺緒的力量有多大,也沒有感覺到中國的統治對我們的威脅是什麼(菜市場、游泳池這種地方都常聽到有人在討論說:反正被中國統一只是遲早的事,打了我們一定輸…?)。而這些民主價值的缺席,很大程度是跟我們長期缺乏轉型正義有關。
7、台灣的第三勢力政黨一直都有很大的空間,但我們的supply side一直都是非常糟糕,小黨們有各種組織上和路線上的問題。
最嚴重的當然就是白色力量。2014為了打敗中國國民黨,公民社會(和民進黨)自己餵養了一頭怪獸,而這頭怪獸有太多的有錢大老闆們支持。
不過我想接下來的選舉全部都是單一選區,國民黨本身可能要擔心的還比民進黨多。
8、修憲門檻太高了。後續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另訂一部覆蓋過去?
9、補記:沒有人懷疑選舉結果,許多人開始檢討民進黨,開始談接下來該如何做,許多人也開始談自己對新縣市長們的期待。這就是台灣的民主政治高品質之處。我想這也是中共最感受到威脅的部份。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