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選舉最大意義:消極負面情緒

Hao Chuang 2022年11月29日 00:00:00
可以看出,自由(中間)選民和特定議題推動者在選舉中愈來愈沒有存在空間和存在感,從而愈加消極,直到消失,不再投票。(攝影:陳愷巨)

可以看出,自由(中間)選民和特定議題推動者在選舉中愈來愈沒有存在空間和存在感,從而愈加消極,直到消失,不再投票。(攝影:陳愷巨)

有人說民進黨大敗,有人說國民黨大勝,有人說民眾黨崛起。這些我都不同意。

 

民進黨的得票率和過去的地方選舉差不多,國民黨也是,至於民眾黨(偽),比起真正崛起過的親民黨甚至新黨都還遠遠不及。

 

這次選舉最大的意義是:消極的負面情緒。

 

不僅只是藍白(紅)陣營對社會共同議題(防疫和國防)發動負面敘事耳語,將對內的民生議題和對外的國防議題「藍綠對抗化」,還有自主(中間)選民的消極、疲憊情緒導致的投票率下降。

 

藍白(紅)陣營的網軍洗地攻勢從2016之後就開始了,幕後推手其實是中國,這在近年學者研究中可以看到確鑿證據。正因為推動者是中國,打擊對象是台灣全體而非基於個別政黨的最大利益,所以這些「空軍」對台灣社會造成的傷害是本質上的,不是專門針對執政的民進黨的。

 

一個明顯的結果就是:雖然民進黨的票數下降了,但同時國民黨支持者的投票熱情也降低了。整個台灣社會對民主的參與度都下降了,投票率創下了新低。

 

另一個影響是:理性的熱情減少了,極端的、民粹的激情增加了。表現出來的就是民粹化:支持/不支持某某黨就是愚蠢的X粉。

 

在這樣的民粹敘事氛圍裡,媒體愈趨瑣碎化、標籤化、立場化。自由(中間)選民和特定議題推動者愈來愈沒有存在空間和存在感,從而愈加消極,直到消失,不再投票。

 

類似的民主危機其實並不是台灣獨有,世界各國在行動裝置、網路社交媒體、疫情、經濟、的衝擊下,多少都有類似的民粹化現象。

 

基本教義化、消極、冷漠,這些都是對民主制度的否定,其中摻雜著的是「集權比民主好」的中國式反民主統戰宣傳的影子。(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