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選舉本就與國族、兩岸議題難有連結,選民在地方層級上最為看重的就是日常生活的「感受」。(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在民進黨大選慘敗下,蔡英文辭去黨主席一職顯現本次選舉各項失策:除了地方政治角力、既有選民結構等因素外,近兩年來慣性採用的空戰主導模式更顯有失蹄。蔡總統本在網路空戰中摶扶搖而直上,在空戰已成選舉戰術慣性下,筆者更認為其根本問題是抗中保台意識作為戰術基底的失靈,不僅遠離地方,更遭敵對勢力輕易化解。
地方選舉本就與國族、兩岸議題難有連結,選民在地方層級上最為看重的就是日常生活的「感受」:薪水的漲幅、物價的負擔等,或者更直白一點,是否有過上好日子。國民黨一直以來享有地方執政的優勢,這次的競選主軸更扣合「好日子」進行;反觀民進黨一直不明顯的形象包裝外,最終推出的大主軸是「民主台灣向前行」,重複使用台灣的意識共同體,嘗試召喚回抗中保台的危機感,卻顯然是搞錯受眾的無效行銷,失守這次選舉。
抗中保台不僅難以在地方層級選舉喚起投票意識,作為最單一的競選手段更早已被國民黨看破手腳。在選舉初期,國民黨粉專便反覆宣傳、使用「愛台、親美、友日、和中」的路線,更進一步在美設置辦事處,種種行銷背後的傳達價值便是最重要的親美,也使國民黨與親中賣台的標籤有所鬆動。在親中標籤撕下之際,國民黨又更積極推出前述的「好日子」系列候選人,搶先佔領地方選舉最重要的票倉:選民的日常感受。上述從親美到好日子的手段,隨著選舉進程可以說站穩了品牌優劣勢而擬定出的良好行銷時程,以地方選舉受眾為軸心所開展的一系列包裝。
反觀民進黨意欲召喚「台灣隊」前來投票,卻忽略了不同選舉形態的市場本就不同,形象包裝踏在抗中保台上完全錯失市長選舉應該主打的價值主張,原本的空戰技巧在錯誤路線上形同無用。在縣市首長的競爭中,選戰的攻防過程中自身候選人的爭議層出不窮,在地方議題上又少有著墨,離地的以為可以用國族意識再次獲勝,反而導致本次選舉的慘敗,更提前消耗2024籌碼。
不論「台灣」這個共同體意識能夠召喚這座島上多少群眾,當國民黨成為檯面上唯一清楚市場受眾的供給者而採取「好日子」的主軸來進行提名、宣傳,民進黨在本次選舉便已機會渺茫。此時再加上疫情、經濟的成長停滯等,作為執政黨而負起敗北責任,便是民進黨理所當然的結果。
※作者為臺大生傳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