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眾排隊接受篩檢。(美聯社)
根據中國衛健委28日資訊,前一天通報新冠本土確診及無症狀感染者突破4萬例,染疫人數以重慶、廣東與北京等地最多。南華早報指出,中國這一波疫情呈現出傳播力較高、但致死風險較低的特性;儘管如此,仍不應該太早掉以輕心。
報導引述香港大學傳染病學家高本恩(Benjamin Cowling)觀點,他認為這波疫情恐怕導致中國的公共衛生體系負擔越來越重,而如果中國政府希望調整防疫作法,最好把資源集中在接種與民眾公衛教育上,而非大規模核酸篩檢。
今年10月初以來,中國各地確診病例持續攀升,但重症的案例相對低。報導指出,截至27日為止,中國有111起重症個案,其中至少7例死亡,皆為80歲以上老人或有併發症的患者。不過高本恩說,從感染到發展成重症、甚至死亡,大約需要兩周的時間,因此看待重症與死亡數據時應格外謹慎,未來幾周可能還會傳出更多死亡病例。
南早引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今年9月發布的報告,3月至5月的那波疫情時,約有650萬人染疫,其中約600人死亡。當時的疫情以上海最為慘重,但當前這波疫情染疫總人數已超過當時的高峰。根據張文宏醫師6月發布的研究,上一波上海疫情染疫的33816名Omicron患者中,僅有不到0.7%發展成重症。
研究人員認為,接下來的防疫方向,應著重在分配更多資源在重症患者身上,而非輕症患者。高本恩警告,如果冬天爆發新一波Omicron疫情,中國的公衛體系可能無力負荷,因此中國政府應考慮調整防控策略,以減輕衝擊。
現階段,中國仍堅持動態清零政策,透過大規模篩檢和封城,欲盡快切斷病毒傳播鏈。當局主張,中國仍禁不起進入「與病毒共存」階段;由於中國人口規模大,若是任由病毒蔓延,會導致重症與死亡病例爆炸性增長。
2021年,中國的加護病床比例,大約是每十萬人有4.53床,但各省數字落差相當大。相較之下,德國每十萬人有33.9床,澳洲有28.9床,美國則為25.8床。另外,中國的重症加護專科醫師僅佔所有執業醫師的0.8%。高本恩認為,隨著冬天來臨、確診飆升,中國的公衛體系可能很難應付;Omicron病毒傳染力強,染疫人數會快速增加,因此即使大多數都是輕症,仍然會帶來一波確診高峰,重症案例也可能多到醫療體系無法一次處理。
高本恩說,清零政策需要更嚴格的防疫措施、更長的封城和更多大規模篩檢,但人民已經越來越疲乏,社會經濟影響越來越大;當清零政策越來越難以維持,中國政府的選擇恐怕越來越少,也將不得不改變作法。
這時候,中國應逐步展開相應的配套措施,並取消大規模核酸篩檢,改以快篩取代,才能更有效率檢出輕症患者。此外,應該推出針對輕症、密切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政策,放棄健康追蹤APP,並鬆綁旅行限制,因為一旦不再實行清零,這些規範就不再有必要。
長期以來,專家也持續強化接種工作,特別是針對長者,以因應未來防疫鬆綁時,能保護脆弱群體,並保障公衛體系不致於崩潰。
根據中國疾制中心周報9月的報告,上一波上海疫情的死亡患者中,僅有5%有接種疫苗。而截至今年11月11日,中國本土60歲以上長者有86%完整接種,68%施打了加強劑。但在80歲以上的群體內,完整接種者僅66%,有打加強劑者則為40%。
香港中文大學傳染病學家許樹昌也認為,中國本土應提高接種率,特別是高風險群體,並採用蛋白質次單元疫苗、腺病毒疫苗和mRNA疫苗,提升民眾體內的抗體反應。目前中國使用的以國產的滅活疫苗為主。許樹昌表示,疫情圍堵政策並非長久之道,且接種方案應開放混打,而不是僅仰賴滅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