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國民黨別誤解這場勝利──2022地方選舉系列之三

主筆室 2022年11月29日 07:02:00
台灣的中間選民與年輕選民之所以不願在總統選舉裡支持國民黨,正是因為這個政黨保守、封閉,連結中國的兩岸政策讓他們卻步。(圖片摘自蔣萬安臉書)

台灣的中間選民與年輕選民之所以不願在總統選舉裡支持國民黨,正是因為這個政黨保守、封閉,連結中國的兩岸政策讓他們卻步。(圖片摘自蔣萬安臉書)

2020年6月,年輕的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端出「改革委員會兩岸論述組」的建議報告,將「九二共識」當成昔日兩岸互動過程的「歷史描述」,立刻引來前總統兼黨主席馬英九的反彈。馬辦投書媒體指出,國民黨新的論述方式與民進黨「形似」,但過去二十年,民進黨在選舉失敗多次,民進黨也沒有因此質疑或檢討臺獨黨綱與反中路線嗎,「國民黨必須穩定陣腳,不能把自己的優勢與價值丟掉,更不能人云亦云,魂不附體。」

 

馬辦稍早也指稱,國民黨的價值,是比民進黨更明確堅定的「中華民國派」,更中道、更包容……如果現在要走「蔡英文路線」,那人民去支持蔡英文不就好了?何必支持國民黨。簡言之,馬英九把國民黨任何想調整兩岸路線上的努力,一概貼標籤為仿效蔡英文路線的「小民進黨」;他認為既有「大民進黨」,台灣人何必選「小民進黨」?既有「大綠」,何必「小綠」?這說法讓朝野雙方存在路線上的根本歧異,統獨議題也註定成為辨識切割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根本議題。

 

馬辦的這些描述有一項根本上的錯誤,就是民進黨從1986年建黨到現在,民進黨在兩岸與台獨議題上從來不是鐵板一塊,而是不斷地反覆地辯證。從「台獨黨綱」到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從蔡英文2012年選總統的「台灣共識」到2016年選總統的「維持現狀」,從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到蔡英文總的「中華民國台灣」,兩岸議題在民進黨一直是一個動態檢討的過程。

 

至於民進黨不斷地辯證台獨路線與兩岸關係是為了什麼?當然就是為了贏得選舉取得政權。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幫助民進黨在「三角督選戰」裡取得四成選票;2016年的「維持現狀」(是的,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讓民進黨第一次取得過半總統選票與國會絕對多數;至於蔡英文這幾年在國慶文告上的「中華民國台灣」,就是想確立民進黨在台灣兩岸光譜上的主流地位,順勢將國民黨推往偏鋒再難重返執政。

 

怪誕的是,諸如馬英九等國民黨內的兩岸保守路線,剛好符合民進黨對它的路線壓制。從江啟臣到朱立倫兩任黨主席,每一項試圖討論調整九二共識的努力,都這些守舊勢力被標籤為「小民進黨」、「跟著對手的屁股走」,讓國民黨內的路線討論難以為繼,最後無疾而終。

 

分析台灣過去6年的4次大選,台灣人先是以超過300萬票的差距將蔡英文送上總統寶座,接著以100萬票的差距讓國民黨在地方選舉大勝,繼而又以265萬票的差距讓蔡英文連任。而這一次,在蔡英文施政滿意度仍處於高檔的情況下,竟然又打破慣例以近100萬票的差距讓國民黨在地方選舉維持絕對優勢。這一切都顯示,台灣人在兩次選舉分裂投票的態度已經越來越純熟,在多數人認同「抗共保台」的主軸下,無可免地將中央執政權交給民進黨;至於地方選舉則傾向制衡中央,所以國民黨有更多的機會獲得多數選民的青睞。

 

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這次選舉前因精準預測藍綠席次再度聲名大噪,長期研究台灣人選舉投票行為的他就曾表示,「台灣認同」才是決定台灣總統選舉的勝負關鍵,「台灣認同」不只是「台灣民族主義」,還包括「台灣化的中華民國的國家性」,「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自我認同;由於長期趨勢不可能出現「中國民族主義」在台灣擴大的狀況,因此幾乎可以確定中央選舉「國民黨勢力正在衰退」的趨勢,這也讓民進黨持續中央執政的機率越來越高。

 

國民黨別錯解這場選舉,以為區區一場地方選舉的勝利,就代表鴻鵠將至,即將重返中央執政。國民黨若無法改變自身這種保守、封閉,連結中國的兩岸政策,始終會輸在總統大選的起跑點上,台灣選民這種「中央選民進黨,地方選國民黨」的分裂投票現象也將持續地鞏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