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一役,柯文哲行走政壇的最重要籌碼僅剩他投入2024年總統大選的這張政黨入場券。(攝影:陳愷巨)
柯文哲的民眾黨在這次九合一大選當然選得很不好,所謂的「不好」,不僅只民眾黨在縣市長選舉的得票率與議員席次,更在於這次選後「綠消藍長」的政治氛圍,這樣的氛圍將壓制他日後投入總統大選的氣勢。
在台灣,所有第三勢力投入單一席次的全國性大選時都會面臨「正當性」的問題。所謂的「正當性」,不是法律加諸於第三勢力的限制,而是選民會問:「你為什麼要出來?」
「為什麼要出來」這個問題有點微妙,它有時基於自身的理念,諸如,29年前新黨創黨,先是由趙少康代表出征角逐首都市長,繼而推薦林洋港與郝柏村投入第一次總統大選,就是基於對李登輝「黑金台獨」的反動,要一起「呼群保義」的理念。它有時又是基於第三勢力本身的實力,例如,宋楚瑜在1999年參選總統一役,在他宣布投入大選之際,隨即有國民黨從南到北的公職出面力挺;宋楚瑜用實力證明自己,也用實力讓親民黨在一年後的首場國會選舉中取得46席,與藍綠兩黨鼎足而三。
很不幸的,柯文哲與他的民眾黨就是一個毫無理念的政客與政黨,所以身邊的幕僚官員替換如流水;柯文哲也深知這個問題,於是又不斷地利用各種方式想厚植自己的實力,但卻葷素不忌連被國民黨拋棄的政客,都能成為他的座上賓。搞了這幾年,柯文哲還是既無理念,也無實力;到最後,他的「正當性」就只剩等待藍綠兩黨的重大失敗與自爆。
如果外界不健忘,柯文哲上次政治聲望的波段高峰其實是發生在四年前的此時,當時民進黨地方選舉大敗,輸到六神無主,一度把驚險連任的柯文哲當浮木,讓柯得以在藍綠之間左右逢源。不過,隨著之後民進黨蔡英文局勢回穩,柯文哲也失去左右政壇的施力點,只好退回他的台北市根據地。
這一次地方選舉對柯文哲非常關鍵,因為他即將任滿投入總統大選。身為第三勢力,柯文哲必須積極對外證明:「我是最能贏過民進黨的唯一人選」;而在這件事的正當性又來自於兩方面:第一、民眾黨必須選得很好,對外證明自己的確是備受關注的政壇新勢力;第二、國民黨選得很差,藍營支持者信心潰散,像4年前的民進黨一樣,對自我產生懷疑,急著找新的「救世主」。
只是,選舉結果這兩件事都沒有發生。高虹安雖然選上新竹市長,但她的選票是來自於藍營選民的自動棄保;黃珊珊的票數開得不差,但多數得力於她自身的條件而非柯文哲民眾黨的轉移。民眾黨提名86名議員只當選14席,顯然也非常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在此次選舉大獲全勝,藍營選民歡欣雀躍,根本已經不需要再理會柯文哲,柯也很難再對藍營見縫插針。
此外,在這次台北市長選戰裡,黃珊珊並未如與預期分食蔣萬安的藍營票源,反倒是她中產階級職業婦女的形象,分掉了許多原屬於民進黨的年輕選票,而這也給了國民黨一個重要的啟發:未來即使柯文哲投入總統大選,只要策略得宜,柯對民進黨的衝擊可能還高過對國民黨的傷害,這又讓柯少了待價而沽的份量。
可以這麼說,經此一役,柯文哲行走政壇的最重要籌碼僅剩他投入2024年總統大選的這張政黨入場券。柯還是有很高的機率投入總統大選,勝負已未必是關鍵,而是他必須拉抬民眾黨不分區立委的選情;只要民眾黨能在國會維持5到8席的立委,它就至少是台灣第三大黨,能夠微調台灣政局。
這猶如2004年後宋楚瑜在台灣政壇的發展,但這已是柯文哲未來最好的處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