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要擦亮民進黨的進步招牌,只能靠堅定推動社會改革。(攝影:張哲偉)
對於民進黨而言,本次地方選舉最大痛點莫過於年輕世代支持度消退,熱情不再,這個現象普遍發生於全台各縣市,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必須要問的是,何以致此?一向被認為在40歲以下年輕選民中具有優勢的民進黨,為何在2022年地方大選中流失年輕選票?
年輕選民對民進黨失望,一部分出自於實質權益受影響。
台灣防疫成績傲人,執政團隊全力以赴,然而,有效的防疫措施往往是兩面刃,既能成功防止疫情擴散,同時也限縮人民權利。防疫措施造成生活不便,對於社交活動較頻繁的年輕人特別有感;防疫也影響了工作、就業、消費娛樂,尤其服務業、旅遊與餐飲業受創嚴重。除非如中國那樣大舉限制言論自由,否則,民主國家的執政黨,無可避免必須概括承受防疫所帶來負面效應,舉世皆然。
防疫措施導致民眾不滿,這股怨氣緩慢但是持續累積,而且不易消退,在本次選舉中,許多台北市萬華區選民餘怒猶存,即是一例。防疫與人民權利保障之間的權衡取捨,可說是蔡政府近兩年最艱難的負擔。
年輕選民感到權益受損,有也經濟因素。例如,青年人對高房價、高房租深感不滿。近年房價與租金各項指標屢創新高,已經超過馬政府時期水準;年輕人居住負擔節節上升,嚴重排擠其他生活支出,長期而言更降低了青年世代生育子女意願。即便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亮眼,但是作為蔡政府落實居住正義的核心政見──社會住宅政策,實際興建數量遠低於預期目標;近年政府提供租屋補貼,卻變相帶動都會區房租上漲。更有甚者,「房地產是經濟火車頭」,此類言論看在深受高房價、高房租之苦的青年選民眼中,無不搖頭嘆息。
諸如此類基於實際生活體驗所產生的權益受損感受,必然會讓民眾對政府施政作為感到失望,尤其政黨認同相對較弱的年輕選民,容易產生「藍綠一樣爛」、「選誰都沒差」的消極評價。年輕選民缺乏政治效能感,覺得政治參與無法改善現狀的,當然不會想投票支持執政黨。
2016年至2018年期間,蔡政府各項改革議題齊頭並進,多次引發社會爭議。經歷2018年韓流大海嘯地方選舉慘敗,許多綠營政治工作者與支持者,將選舉失利的原因,歸咎於民間團體推動進步議題過於急進激烈,進而導致保守派、既得利益者集結抗爭,讓執政團隊陷入裡外不是人的兩難困境。
該次選舉後,民進黨政府各項政策推動,逐漸傾向採取穩健保守路線。另一方面,2018年選舉結果也讓民間團體認知到,失去與執政黨溝通對話空間,無助於議題推動,還可能有反效果。因此,後來許多民團議題倡議工作,刻意迴避選舉時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紛擾。加之新冠疫情爆發後,防疫與紓困成為首要之急,各類進步議題在政策推動時程上的排序,都被往後延。
進步議題與選舉脫鉤,雖能緩解執政團隊與公民社會之間的緊張關係,卻也產生非預期性影響。
自2018年以來,民進黨與倡議團體、學界進步改革派漸行漸遠,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值得關注的是,儘管執政團隊或民團在進步議題推動工作上,已經迴避選舉時程,以免再次引發保守派或既得利益者反彈,但是這樣的做法,形同拱手讓出公共輿論空間,任由民粹型政客、資深媒體人與網路KOL主導選戰議題設定,在本次選舉過程中尤其明顯。
穩健路線固然在過去兩年之間,大幅降低因議題而衍生的社會爭議,然而,對支持社會改革的年輕世代而言,卻會產生「大環境停滯不前」的感受;民進黨第二次執政,即便擁有行政權及國會多數,依然有各種顧忌與現實考量,以至於對進步議題的政策立場搖擺不定,每逢選舉就要「冷處理」。就算關心進步議題的年輕選民,很轉變立場去支持更保守、更反動的國民黨,但是當熱情消退之後,希望變成失望,投票意願減弱是必然的結果。
在本次選舉中後期,「抗中保台」、「不投降承諾書」成為部分獨派、台派團體重要訴求,獲得民進黨候選人公開支持,卻無法喚起綠營年輕支持者投票熱情,也未能形成選戰議題風潮。獨派人士對此狀況感到難以理解,藍營或統派人士則藉機大作文章,說是「芒果乾賣不動」、「抗中保台牌失效」。
並非年輕選民不認同「抗中保台」,或覺得不重要,而是年輕選民認知到,雖然地方政府也是民防體系一環,但「抗中保台」主導權終究操之於中央政府。具備公民意識、關心公共事務的年輕選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知識,這是台灣推動教改與公民教育的具體成果。這類選民多半能夠理解,國防、外交、兩岸政策,屬於全國性事務,是中央政府層級的事情;地方首長、地方民代主要權責範疇,屬於區域性、偏向民生層面的公共政策。
目前藍營縣市首長,大多已不敢像馬政府時期明目張膽,每年揪團往中國跑,與中國官員公開唱和;今年8月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中國之行,更引起藍營地方首長與民代批評。無論是政治表演也好,真心與中國保持距離也罷,多數藍營候選人在本次選舉選擇迴避「兩岸」議題,成功避免2014年遭年輕選民以選票制裁的慘痛結果。
連續幾個月來,各種負面競選手法佔據主流媒體版面,看在年輕選民眼中,選舉淪為政治惡鬥,一切都讓人覺得洩氣,覺得失望。這場公認「選情冷」的地方選舉,即便經歷裴洛西議長訪台、中國發動軍事演習威脅恫嚇這類重大事件,本屬中央層級的「抗中保台」倡議,無法從泥巴戰中突圍而出,喚起綠營年輕支持者熱情,根本原因在於:在不合適的戰場,做對的事情。
2014年太陽花學運影響所及,年輕人投票率高,對該年地方選舉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反服貿訴求重新檢視台灣與中國關係,之所以能夠引起社會大眾熱烈回響,無非反映出公民社會對國民黨執政的不信任感。年輕世代厭倦馬政府以行政程序與官僚體制壓制公民社會,排斥進步議題,阻擋改革倡議,年輕人對未來感到擔憂,最終爆發為大規模社會運動。
選舉,宣傳很重要,形象包裝很重要,組織經營與群眾動員也很重要,但是民進黨一路走來,始終是以進步形象、改革訴求打動人心,爭取年輕人支持。當年反抗馬政府的年輕世代,時至今日,也將以同樣標準檢視民進黨執政,是否兌現改革承諾。
許多綠營支持者認為,蔡政府防疫成績良好,民進黨在進步議題上已經做了很多努力,諸如,婚姻平權、年金改革、提升勞動條件,民進黨執政團隊都付出許多努力,取得具體進展,年輕人應該正視這些成果。但是就像邱吉爾首相與陳水扁市長都曾經體會過的複雜感受,無情對待進步團隊,是偉大民族的象徵。一個標榜「進步」的政黨,必然會被民眾以更高標準加以檢視。
要擦亮民進黨的進步招牌,只能靠堅定推動社會改革。如何重新喚起年輕支持者熱情,讓年輕世代覺得政治參與是有意義的,並且再次贏得年輕選民的信任感,將是2022年地方選舉之後,民進黨最急迫,也是最重要的課題。
※作者為NGO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