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民進黨的敗因──高估防疫與經濟成長的紅利

陳詠瑋 2022年12月05日 00:00:00
經濟不利、政黨形象黑化、喪失主導選戰的議題論述能力、社會輿情掌握不佳的情形下,民進黨的支持者不知為何而戰。(圖片摘自陳時中臉書)

經濟不利、政黨形象黑化、喪失主導選戰的議題論述能力、社會輿情掌握不佳的情形下,民進黨的支持者不知為何而戰。(圖片摘自陳時中臉書)

民進黨敗選之因素可歸類在六大類,經濟因素、政黨形象、選戰議題、輿情掌握、社會溝通、過度相信政治明星。

 

防疫是兩面刃

 

台灣社會長期存在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在疫情未爆發前,人民尚可容忍,但在疫情爆發後,因為政府在補助方面的不平等或者齊頭式平等,在階級貧富落差的情形下,縱使齊頭式平等亦是不平等。雖然過去三年台灣經濟表現亮眼,主要來自於電子科技及半導體產業等高科技產業的貢獻,高科技產業的亮眼表演並產生外溢效果,中小企業及中產階級、旅遊業、餐飲業、多數農、工階級、自營商、個體戶並未蒙利,甚至反而是在疫情下因為防疫隔離政策導致蒙受更大的經濟損失,尤其在去年三級警戒後,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情形加上物價、房價上漲就被更加倍放大,也因此眾多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甚是不滿情緒高漲,但民進黨卻沒有察覺這種社會氛圍。民進黨對自己的防疫成績沾沾自喜,且誤信這樣的經濟表現會是選舉優勢,但防疫是兩面刃,有時候防疫成功不代表庶民經濟就守得住,也因此錯估形勢。

 

政黨形象在於民進黨兩位中常委、中執委具有爭議背景,其中某位中執委牽涉88槍的槍擊案件以及爐渣米事件。加上黨政要員、警政官員應詐欺前科的幫派份子邀約前往宴會。加上在多數基層百姓因疫情影響,生計、經濟拮据時,政府高官前往知名私廚餐廳赴宴,社會觀感不佳。以往民進黨以清廉反黑金自居,但在諸多曝露諸多與幫派份子來往,及具有爭議背景的黨職人士等新聞後,讓支持者難以接受。

 

民進黨過度自信過去兩年多經濟表現以及認為防疫成績居於全球領先,也因此自認可以掌握多數選民認為,因此這場選舉並未事先設定整場選戰議題,但也因此在後續選戰持續挨打,未能有效反擊、過於被動,完全喪失議題論述能力。也因此民進黨整個選戰主軸幾乎是被政論名嘴以及網紅拉著走,原本民進黨該做為選戰的主翼正規軍,卻變成這些名嘴及網紅的側翼,完全喪失主導地位。

 

以上種種的這些反應在民進黨的社會輿情蒐集能力失靈,並沒有立即掌握到民情輿論對民進黨的不滿處,這些可以從林智堅論文案爆發後,民進黨政黨形象受損嚴重,地方民眾反彈極大,尤其年輕選民的不滿極大,民進黨未能在第一時間即時處理止血,後續發生外溢效應,導致整個民進黨在年輕選票的大崩盤,民進黨還渾然不覺,但縱然輿情上達,高層就因為自豪防疫成績所以沒感覺、處於無感狀態使民進黨未能及時處理,所以民進黨高層根本不曉得為什麼選情民調一直拉不起來,無法及時回應選民的訴求,最後民進黨的支持者處於冷感甚或對民進黨無感。

 

國民黨喊出下架民進黨、票投民進黨孩子上戰場、陳時中擋BNT、高端疫苗等等的選戰議題,是透過這樣的議題去拉高國民黨支持者對民進黨執政者的仇恨值,並凝聚國民黨支持者對國民黨候選人的向心力,將國民黨支持者的選票極力最大化。

 

民進黨沒有議題,失去支持者的向心力

 

但反過來看民進黨,國民黨打出的議題並沒有影響到民進黨的支持者,民進黨支持者不想去投民進黨縣市長候選人,是受到上述經濟議題、政黨形象等影響。而民進黨因未能創造議題,去凝聚民進黨支持者的向心力,一路處於挨打狀態,致使民進黨支持者,甚至原本支持蔡英文的偏中間淺綠選民,不想投票。

 

但是國民黨花了那麼大的力氣去拉高國民黨支持者對民進黨的仇恨值,但最後總票數580萬票卻比2018年來得少30萬,縱使加計苗栗鐘東錦以及嘉義市長可能得票數合計約20萬,也僅有600萬,還比2018年少10萬。

 

也因此在經濟不利、政黨形象黑化、喪失主導選戰的議題論述能力、社會輿情掌握不佳的情形下,民進黨的支持者不知為何而戰。

 

以過往2010、2014、2018及2022等選舉比較,台北市陳時中至少有10萬票跑去投給黃珊珊,另外約有5、6萬票不出來投;新北市至少有17萬票不投;台中市約有10萬票不投;高雄市陳其邁在支持度最高的情形也只比2018的得票數成長2萬4千票,如與2020補選比較也只成長9萬票,在高雄市至少有10萬票不投;台南市也是有約10萬票不投;桃園較2014年少7萬票。民進黨在六都市長選舉,至少有60萬票以不投民進黨表達沉默的抗議。

 

社會溝通出問題也是敗選原因之一,各種具有高度爭議議題政策未先能社會大眾溝通而產生社會反彈情緒,舉兵役延長問題而言,兵役延長是重大政策問題,可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並未充分與社會溝通,尤其是未來可能延長兵役的役男及役男的父母、家長,政府如行政院及國防部應先至各大學或高中舉辦座談會,先與社會大眾進行溝通後,再來商議是否延長兵役,而不是一開始就丟出兵役延長。再如18歲公民權也是如此,雖然立院民、國兩黨全數同意修憲下修公民權至18歲,但政府卻未先辦座談會與社會溝通,致使反對票與同意票相當。

 

再例如網路中介法也是,更好的做法先將相關人等找來溝通討論如何管制網路不當行為,後面才草擬法案,而不是先有草案再找人來溝通。

 

而且民進黨過度相信政治明星,從鄭文燦、林智堅、陳時中、潘孟安、林佳龍、林右昌在這次選舉的挫敗可看出,民進黨高層認為地方選舉候選人特質會大於政黨,可以帶動整體選情,因此在選舉期間候選人形象大過於民進黨,但發生林智堅論文案,陳時中也未能產生外溢效應,由於候選人大於政黨,結果拖累整個民進黨的選情。

 

但國民黨因拉高仇恨值,所以在凝聚所有國民黨支持者後,基本上國民黨大於國民黨候選人,所以到了選舉後期,縱使國民黨候選人出包,國民黨的支持者已經凝聚向心力,其支持者也不會在乎候選人出的包,堅定非國民黨不投,所以國民黨的候選人不需要做甚麼事,他的支持者就會投給國民黨的候選人。

 

一層一層不滿的疊加

 

也就是說疫情導致經濟衰退成為民進黨選舉不利因素的基底,然後後續的不利民進黨政黨形象、議題操作失敗、媒體名嘴及網紅衍生反感的風波、政治明星錯誤的操作等等一層一層不滿的疊加上去,最後社會上形成討厭民進黨的氛圍,造成民進黨大敗的總結。

 

其實從經濟因素、輿情掌握失靈及卻乏與社會溝通這三個是老問題,在2018年時就已經出現,只是在2020年香港反送中事件發生後,這些問題就被掩蓋,但經過三年,民進黨卻未深入檢討處理,這是對民進黨的警訊。

 

但是選民並沒有放棄民進黨,從各縣市的眾多新生代議員、鄉鎮長當選可以看出,不論是初次參選或競選連任,相對顯示民眾對於民進黨的派系大老政治、官僚作風反感,但民眾對於那些勤於拜票、謙卑的新人及年輕議員給予高度的支持。也因此民進黨全國縣市議員當選人數高於上屆,但國民黨的議員人數就減少近三十幾位。

 

選後改革建議,經濟議題在一年內難讓人有深刻感受,所以必須重在政黨形象改造,及選戰議題論述能力加強,以及採納新生代議員建言。

 

 

民進黨在選後必須進行大幅度調整:

 

一、有爭議背景的中常委、中執委應辭職退出中常會、中執會。

 

二、凡有涉入不當場所之警政、司法官員一律停職查辦,凡有黨籍或政務官任命、事務官之中央政府官員涉入不當場所及與爭議背景人士來往,亦徹職查辦。

 

三、行政院全面改組,現任具有爭議的部會首長及次長應下台,行政院長及部會首長以中生代為優先,下屆行政院需以有能力與社會溝通為主,人民需要的是溝通,溝通是一種雙向交流,而不是單純傾聽,不是你聽人民講,但卻繼續做你想要做的事。並配合總統完成總統最後一年半任期的國家政策推動,政策應以改善提升中產階級、中小企業以及農工、小資、個體戶階級生活經濟為優先,改善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

 

四、黨主席應以中生代為優先,全面強化黨組織運作,黨秘書長、副秘書長應全部更換。中常會、中執會應讓新生代議員列席發言,並讓新生代議員參與決策,列席者不應拘於本黨議員,親綠之無黨籍議員亦應邀請參加,例如苗博雅、黃婕等。

 

五、2024立委選舉,區域立委在未有席次的選區,至少有20席,應以年輕或中生代,形象清新為優先提名或徵召。不分區立委提名應以清新形象、具有進步象徵、出身基層之人選為優先。如本黨未有適合之形象清新人選,該選區應與無黨籍之清新形象之年輕或中生代合作。

 

六、地方派系大老全面退出下屆立委選舉,包含新竹的柯建銘、嘉義的陳明文,且不得指定接班人選。地方派系大老長期壟斷地方政治資源,樹敵過多,也導致民進黨政黨形象不佳,不利於接下來的區域立委選舉,也容易被炒作成全國性新聞,就如同顏清標家族。

 

七、鄭文燦、林佳龍、林右昌不應入閣、入府、入黨,避免給人2018敗選者聯盟的不佳觀感,2018年時選民可以容忍一次,但不可能容忍第二次。但應賦予輔選全國各立委選舉之任務,2024總統選戰打贏了,才可分配位置。

 

八、成立選戰議題小組,組成成員應以新生代議員、鄉鎮長、幕僚及廣納親綠之無黨年輕議員如苗博雅、林亮君、黃捷等加入,加強議題論述能力。該小組應由新生代議員領導。議題小組也必須納入反方人士,如似郭正亮這類人選,以避免過度對自己創造議題充滿信心。

 

九、成立輿情反應小組,應納入基層縣市議員、鄉鎮長甚至村里長,可以包含親綠之無黨籍民代,基層民代因為在基層,所以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地方輿情,而且必須納入烏鴉人選,例如高嘉瑜這類專唱反調,願意將民情輿論實際情形反映高層,不能只報喜不報憂。

 

十、加強社群網路媒體之經營,本次選舉因不擅於網路社群媒體之操作,眾多政策論述皆無法有效向支持者說明,導致支持者對整場選舉的冷感,因此必須加強社群網路媒體經營。

 

不能過度迷信政治明星

 

民進黨下次選舉,應該先創造議題核心價值,應該先凝聚支持者的向心力,而不能過度迷信政治明星,將勝選希望繫於一人身上,否則一旦發生類似林志堅論文案,最後變成全黨救一人,反而拖垮整個黨的選情,或者如同期望陳時中可以發生外溢效應,但最後不僅發生不了,還拿下難堪的票數。以前陳水扁、馬英九、韓國瑜這樣的政治明星是兩面刃,好的時候可以飛上天,一旦壞的時候,是一群人拖去死,不要忘了2008年民進黨因為阿扁是怎麼慘敗的,2020年國民黨的韓流是怎麼垮的。

 

綜上,國民黨此次的大勝是建立在討厭民進黨的基礎上,而民進黨在2014、2016的大勝也是建立在討厭國民黨的氛圍,所以,民進黨下次要贏得選舉,就必須讓選民討厭國民黨,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要想著如何讓選民不再討厭民進黨,這樣才能止血,才有機會跟國民黨一決勝負。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