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鄧小平南巡之後,江澤民定下心來走改革開放之路。(美聯社)
江澤民時代的第二個關鍵字是「開放」。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因為在共產黨國家前所未有,因此他深知是「摸著石頭過河」,「草鞋沒樣,邊打邊象」。在鄧小平南巡之後,江澤民定下心來走改革開放之路。腐敗篇已經談過經濟改革如何用腐敗作驅動力,逐步消解了計劃經濟,形成市場化的商品經濟,這一過程當中,「開放」功不可沒。
這個「開放」,是以經濟開放為主,輔之以文化、人員交流。在國際社會中,江澤民時代始終恪守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與國際接軌」原則。
引進外資由鄧小平於1979年提出,但因陳雲的反對——陳認為對外資開放再度將中國變成了外國的殖民地,這個過程伴隨著種種姓資姓社的爭論(現在看來最好笑的莫過於「商品經濟究竟姓資還是姓社」)。直到1983年9月才正式出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2020年廢止),為港臺日韓資本與中國各種實體合資提供法律依據。這部中外合資法與1986年4月出臺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合稱「外資三法」,是江澤民時期引進外資的主要法律規定,直到2000年才做大的修訂。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到2001年,外商在華投資進入逐步增長階段。這一階段最大的成就是:各地政府都將引進外資當作解放思想,除了製造業有幾千萬、幾億美元的大專案之外但在這一時期,以全球500強為代表的大型跨國公司紛紛來華投資,製造業巨頭,例如通用汽車,西門子、摩托羅拉、IBM等紛紛進入中國;服務業如商品零售、外貿企業、外資銀行都有「試點式開放」,與1980年代初來華投資的多為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相比,是個大的突破。
這段時期有個小的插曲:1993、1994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0%,政府著手治理經濟過熱,一年之後通脹未降下來,找原因時發現只有外來投資翻了一番,於是外資立刻成「眾矢之的」,被認為是引發通脹、衝擊民族經濟,吞沒民族品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罪魁禍首」。這就有了第一次外資大爭論,當時的《經濟日報》很大的版面都是抨擊外資。某次國務院18個部委開會,只有2個部委支持引進外資,其他16個都持反對態度。這種激烈的爭論一下就把外資勢頭打落下去。所幸主張開放的鄧小平比反對開放的陳雲多活了兩年,陳於1995年4月去世,鄧於1997年2月去世。有了鄧的加持,江澤民的對外開放堅持下來,待江成為中共真正的掌門人之後,多年媳婦熬成婆,才算有了自主權。
中國加入WTO,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但從中國1983年複關談判,直到2001年才獲成功,得益于克林頓的大力推動,克林頓本人對江澤民的開放型性格很有好感。
WTO前身是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1947年10月成立,中華民國曾是創始國。1983年1月,中國國務院做出決定,申請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經過三年多的準備,到1986年7月10日正式提出「複關」申請,此後,中國開始了長達8年的「複關」談判歷程,未獲結果。1995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將關貿總協定升級為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又開始了加入WTO的談判。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澤民以中國國家主席身份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在為期9天的訪問中,江澤民先後去了夏威夷、華盛頓、費城、紐約、波士頓和洛杉磯等7個城市。在夏威夷訪問期間,江澤民與當地土著跳草裙舞,用吉他自彈自唱《夏威夷,你好!》等,讓美國公眾感到親切隨和,也讓克林頓心生好感。
2000年8月11日,美國名主持人華萊士主持的《新聞60分》採訪江澤民。對華萊士的幾個挑戰性問題,例如怎麼看待「美國是世界和平威脅者」、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是否誤炸,美籍華人科學家李文和的間諜案、中美關係等等,江澤民的回答都算得體,華萊士本人對江留下相當不錯的印象:「江非常有趣,他很健談,能敞開心扉,並不是我們想像中典型的獨裁者」,這個採訪節目給美國公眾尤其是政界、傳媒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克林頓後來曾當面告訴江澤民,說這個節目讓江澤民迷倒了美國公眾。
2001年3月8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發表演講,意在解開美國朝野對中國的擔憂,比如一黨專政的國家,不能容忍反對派,剝奪了公民言論自由和宗教表達的基本權利,控制經濟從而讓國民對政府形成很強的依附性,在世界上用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方式維護自身利益,以及人們對中國可能崩潰的擔憂等等。克林頓總統為擔憂者解憂的鑰匙是讓中國加入WTO:「WTO將使中國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它將繼續推進美國過去30年來(即尼克森破冰之旅以來)在中國努力實現的目標」。這番講話為中國加入WTO掃除了顧慮,中國終於在2001年12月初加入了WTO。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江澤民為他的繼任者留下兩張進入國際社會的高分值門票。
季辛吉以來美國的對華政策基本調子是:接觸、合作、影響、改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中法律交流開始運作,許多外國NGO和基金會已全面介入支援中國立法建設、司法培訓、法律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項目,中國官員依靠外國政府和組織資助安排「學習之旅「,到海外學習法律和法律體系。但這都屬於「接觸、合作」範圍,直到克林頓時期才進入「合作、影響」階段, 在1997年10月-11月江澤民受邀訪美期間第一次中美峰會上的首次會面後,雙方發表了《中美聯合聲明》,其中第一次出現「共同致力於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這樣的辭句。這次會晤中,克林頓與江約定,將向中國提供為期十年的對華法律援助,並在1998年6月第二次美中峰會上正式確定。
美國對華法律援助專案真正實施期限是2002-2010財政年度,資金總額達1.535億美元。援助資金指定用於促進民主、治理、人權、獨立媒體和法治;與中國政府機構進行合作的美國NGO和教育機構是資金的主要獲得者,NED則將資金提供給中國國內及國外從事人權或其它改革專案的小型NGO。
對華法律援助項目當中影響最大的,是以維權律師為核心的維權運動的出現。維琪百科寫得很清楚:「維權運動是指於2000年後在中國大陸的一群經過第三國組織的律師及學者,為維護其人權和公民自由權等各種權利所進行的一系列法律和社會行動」——這個「第三國」指的就是美國,直到2015年709事件發生,維權律師這個群體在中國活躍了十餘年,對在社會公眾中普及維權意識起了較大作用——江澤民開啟的對外文化交流,終收種瓜得豆之效。
江於2002年卸任,中國進入胡溫時期。2006年中國開始了一輪指認「外國NGO為外國勢力顛覆中國的工具」的輿論圍剿,中央黨校《學習時報》8月發表「部分外國非政府組織破壞政治穩定「是其中代表作。這些文章說,美國的NGO在一些國家策動「顏色革命」的活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資助各國內部的非政府組織,開展反政府活動。二是滲入大眾媒體和社科研究機構,影響政權高層決策。三是邀請各類人員出國訪問,培養親西方的社會精英。從那以後,外國在華NGO活動受限,只有環保、健康衛生類還能活動。
不少國人懷念江澤民,是因為他的兩位後任對內強硬遞增,對外開放日減。尤其是習近平第二任期內發生了中美貿易戰,從那以後,關於習近平要閉關鎖國、回歸計劃經濟體制的各種流言不絕於縷。從古到今,改革者都必須依靠一頭,比如清理上層腐敗整頓吏治時,要依靠民意,得與民休息,採取寬政。但習近平兩頭不靠,對內,在整頓吏治反腐的同時,還要打擊異議與不同意見,加強社會控制;力反顏色革命,將江胡兩代進入中國的約7000家外國NGO趕出中國。對外,不再韜光養晦,拋棄「與國際接軌」的姿態,明言要成為國際規則的制訂者。這樣的作為,將中共官僚集團與富豪群體、知識份子及異議江湖、外部勢力這三方掌握話語權的勢力全都得罪光了,國內自然懷念「長者」,美國則懷念鄧小平時代(江時代有7年附驥于鄧)。(本文經作者授權刊出,原出處)
※作者為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