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楊銘欽。(楊銘欽提供)
隨著生技產業快速發展,新藥與高階醫材日新月異,只是價格昂貴,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對許多癌症與罕病病友來說,新藥與新科技能否納入健保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否則龐大的醫療費用將造成經濟上的困難。
然而,近5年來,新藥預算成長幅度不大,維持在20億至30億元左右。在新藥預算有限的狀況下,新藥納入給付速度難以加快,以癌症新藥申請健保給付為例,從遞交申請到病友使用到新藥的時間,平均要等待730天,甚至有惡化的情形。
針對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審核過程緩慢以及時程不可預測,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楊銘欽分析,因健保預算不足,使得新藥納保討論中,多著墨在給付族群限縮以及與藥廠議價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健保總額制度導致新藥預算遭排擠。他提出「以舊藥換新藥使藥品合理成長,以因應人口老化醫療需求與新科技的發展」以及「開闢體制外財源」等兩項建議,盼未來能加速引進新藥新科技。
新藥納保速度慢,除了審理量能不足的限制外,健保財政緊繃也影響納入健保的時程。楊銘欽教授說明,因共同擬訂會議制度為每兩個月召開一次藥品審理會議,因此新藥無法隨到隨審。雖然大家都期待能早點替新藥做出決議,但就行政流程上,時間能夠縮減的部分其實非常有限。
新藥能否被健保收載,藥品價格對於健保財務衝擊儼然成為最重要的考量。在共擬會議將藥品納入給付後,健保署將與藥廠進行藥品議價,以決定給付協議還款後的實際支付價格。對於而在藥品給付後公開之台灣健保價,藥廠希望維持在一定的底線價格,避免其他國家援引,而健保署則會盡量壓低藥價來減低健保財務衝擊,使得雙方難以達成共識,協商藥價的反覆溝通也耗費許多時間,更加延宕了新藥納保核定時程。
健保總額制度分為固定點值與浮動點值,藥費採固定點值,每一點支付1元,從總額扣除藥費後,醫療服務等其餘費用採浮動點值計算。然而新藥新科技往往價格高,使得藥費占比持續增加,擠壓到醫療服務的浮動點值,對健保總額造成壓力,因此新藥新科技也成為總額協商過程經常討論的議題。
2023年健保總額協商結果於9月底出爐,無論是付費者或醫院代表方案都超過8000億,但醫界版本在「新醫療科技」與「擴大新適應症」項目上編列0元預算,目前兩案併陳送衛福部裁示。對此,楊銘欽表示,在明年度健保總額預算的協商過程中,醫院代表提出不編列新藥預算,便是希望不要擠壓到一般服務的預算,但如此一來,新藥新科技就難以引進,也無法保障到民眾的健康。
「藥品預算應達到『預算中平』,有新增也有所減少,整體不升不降。」楊銘欽認為,為建立合理的新藥預算成長率,可從體制內節流,將舊有藥品降價,或減少原有給付藥品,來提撥新藥藥費,騰出空間收納新藥新科技。
楊銘欽也提到,要裁撤多少舊藥、或是裁撤哪些舊藥都還有待討論,建議先請藥學與醫學專家通盤檢視療效,才能讓舊有藥品「新陳代謝」,並精算可以省下多少藥費以提供新藥新科技進場。
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51條規定,成藥、指示用藥不納入給付,但實際情況卻是許多指示用藥長期非法給付。這件事情20年來也不斷被專家學者討論到,若是不再給付,也能為健保省下一些藥費的空間。
若要開闢健保體制外財源,像是設立「癌症新藥基金」(TmCDF)便是希望透過建立新藥基金,在藥品獲得FDA藥證後,經過藥品查驗中心的評估具有潛力的新藥由基金先行支付兩三年,來改善過往新藥納保耗時長問題,降低民眾等待的時間以及健康風險,但未來還是希望回歸健保給付,。
楊銘欽建議,除了財源的問題,還需要建立配套措施。TmCDF主要目的為解決新藥納保耗時的問題,讓民眾及早用藥,但若是未來兩年或三年時限到了,健保基於某些考量沒有納入給付,原本有用藥的病人就無法使用,必須改成自費,這應該有配套措施處理,不是光有TmCDF就能解決所有事情。
面對新藥審理流程緩慢,以及新藥預算因總額制度遭受排擠,楊銘欽認為應從體制內外共同增加新藥預算,包括刪減舊有藥費支出從既有藥費中節流,和開闢新藥的財源基金,補足新藥納保的過渡期,才能讓新藥有進場空間,保障國人用藥權益。
【全國藥品政策會議紙上論壇】
0) 當健保面臨破產危機 新藥納保困境如何解?7位專家學者分享看法
1) 如何建立永續藥品政策?前食藥局長康照洲:跨部會合作、定期召開全國藥政會議
2) 健保總額破8千億 新藥預算卻縮水?共擬會議主席陳昭姿分析新藥納保困境
3) 新藥納入健保給付過程緩慢!台大健管所教授楊銘欽提兩大建言 盼保障民眾健康
4) 健保新藥預算執行率不到5% 前衛福部次長李玉春:以精準給付觀念管理藥品納保
5) 新藥預算成長有限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醫療保健支出是投資而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