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俄羅斯人慶祝併吞克里米亞周年。(美聯社)
烏俄戰爭從年初冬末打到年末冬初,國際關注確實出現疲乏,甚至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都曾提到烏克蘭可能無法在軍事上取勝(俄羅斯亦然),似乎在暗示烏克蘭應有所讓步,好開啟談判(此番言論受到白宮反駁和輿論批評)。但烏克蘭抗俄保烏意志仍高,打算繼續撐下去。
過去十個月來,烏克蘭抵禦俄羅斯,除了有美方軍武支援,其實也得不斷回應美國現實主義者關於外交談判的建議。現實主義者多以立即取得停戰效果作為說服依據,烏克蘭之所以不為所動,很大的原因正在於「立即停戰」並非沒有更糟糕的副作用,受害對象到頭來還是被侵略者,而現實主義者對於後續副作用,往往會只會顯得更無能為力。
我們若把目光轉向自2014年遭俄羅斯併吞的克里米亞,應該就可以理解烏克蘭並不是頑固,而是擔憂克里米亞命運會在他們身上重演。
9年過去,克里米亞人在俄羅斯統治下生活有沒有更好?實際情況顯然已否決了俄羅斯自己當初的宣傳,尤有甚者,克里米亞自此失去的遠比想像還多。首先,曾被《國家地理雜誌》形容為「懸掛在烏克蘭南海岸的一顆鑽石」的克里米亞,遭併吞前,經濟有四分之一仰賴觀光,遭併吞後,過去對旅客相對寬鬆的入境規範,直接被俄羅斯簽證手續取而代之,歐洲人氣景點頓時變成了「俄羅斯領土」,旅遊業從此一落千丈。
其次,遭併吞後,克里米亞有大半時間必須將人力、資源投入在恢復原有基礎能源建設,因為其中為數不少都在俄羅斯入侵時遭到破壞,影響所及,高速公路經常漆黑一片,學校動輒因故關閉,連家用冰箱也無法運轉,直到2018年,大規模停電、電話線中斷、交通號誌停擺、電車停駛仍時有所聞。雖然俄羅斯號稱投入100億美元補貼當地基建,但多用於連接克里米亞直通俄羅斯的高速公路和橋樑,根本無助諸多搖搖欲墜的小企業,何況在西方制裁下,克里米亞經濟不僅未達到俄羅斯併吞時的預期,一個個還陷入併吞前從未有過的求生掙扎。
併吞克里米亞後,俄羅斯同步關閉了所有烏克蘭銀行,一度造成數千民眾領不到存款、工資和退休金,連帶網路銀行、信用卡和自動提款機也無法使用,很長一段時間,克里米亞人的生活簡直不只倒退10年。
再者,俄羅斯軍隊來了,克里米亞原有的法治精神卻黯淡了,俄羅斯法律和克里米亞的法律青黃不接、屢有衝突矛盾,甚至沒有人確定法庭上應該適用哪一法條,社會混亂狀態只增不減。不只如此,就連俄羅斯強行將克里米亞併入莫斯科時區(等於加快三小時),也間接導致了克里米亞人出現睡眠障礙、抑鬱和內分泌失調等身心問題。
至於民主規則,自然也遭到大幅破壞。從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旋即舉辦併入俄羅斯公投就見端倪。當初在沒有任何國際觀選員監督下,俄羅斯聲稱克里米亞在投票率83%下,有96.7%民眾支持加入俄羅斯。但當地烏克蘭人幾乎就占了島上40%人口,任何人稍具常識,就會知道上述公投結果有多令人不可思議。事後有人權團體調查發現,原來當初公投投票率僅有30%,且只有不到半數支持加入俄羅斯。這項公投案卻還是在莫斯科草草簽署通過,從此掌控克里米亞的命運。
爾後幾年間,粗估有超過15萬烏克蘭人因為遭恐嚇、壓迫而離開克里米亞,同一時間則有約25萬俄羅斯人移民轉進(主要以軍人或水手為主),此舉也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種族清洗,並直接加劇「本土烏克蘭人」和「俄羅斯愛國者」的緊張衝突。接著,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大舉部署潛艇、戰艦和戰機,過去東歐觀光重鎮,就搖身一變為俄羅斯的軍事衛星基地。
被俄羅斯併吞後,克里米亞民主自此成了樣板,法治基礎動搖,經濟停滯不前,唯一上揚的就是既有烏克蘭人和移入的俄羅斯人對立氣氛。「緊張和無止盡的困惑」,成了克里米亞人過去幾年的顯著特徵。
俄羅斯是在2014年2月入侵克里米亞,一個月不到將之占領,然後公投併入,看起來戰爭好像倏忽結束,傷亡不甚慘重,但其實這場「戰爭」對克里米亞人來說,9年多了仍未完持續。2022年2月俄羅斯轉而入侵烏克蘭,烏克蘭為什麼寧可撐到今天超過9個多月還不放棄?克里米亞就是答案。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