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正開始換裝渦扇-10發動機,並且將會加速量產,就說明了殲-15的發展,應該已經逐漸成熟。(圖片摘自中國海軍)
中國中央電視台近日播出介紹殲-15戰機的節目,令人一窺這款神秘艦載機的發展現況。別名「飛鯊」的殲-15,一般認為是中國仿自俄羅斯Su-33艦載機的國產化版本,目前已知配備在遼寧號與山東號兩艘航空母艦上,是中國發展航艦戰力的重要關鍵。央視節目所透露的幾個重點,包括首度說明殲-15是從殲-11B發展而來,承認殲-15與Su-27戰機家族的血緣關係,並已開始換裝中國自製的新型渦扇-10(WS-10)發動機,進行量產。而剛剛下水的福建號航空母艦,也將先配備殲-15T,這是殲-15的彈射版,能利用福建號上的電磁彈射系統起飛,可酬載更多的武器與燃油,理論上擁有更強的戰力。不過中國的軍事宣傳,通常隱藏著許多秘密,央視這一段關於殲-15的影片也不例外,那些官方媒體所沒有說出口的部份,恐怕才是未來最值得持續觀察的重點。
首先,中國官方媒體強調殲-15是從殲-11B發展而來,就充滿了疑點。因為眾所皆知,當年中國跟俄羅斯談判,想要直接採購Su-33時,因為價格與採購數量談不攏而破局。中國隨後從烏克蘭取得封存的Su-33測試機,仿製出殲-15,今日卻刻意淡化這件往事,這可能有幾個原因:一是烏克蘭正與俄羅斯交戰中,而中國與俄羅斯現在又是合作沒有上限的戰略夥伴,反而是烏克蘭受到歐美國家的全力支持。此時若提起殲-15的發展,曾受到烏克蘭的鼎力協助,可能不符合中國目前的政治立場,也顯得自己忘恩負義。其次是中國應該想要強調,殲-15是中國自己研發的艦載機,而且青出於藍,比現在俄羅斯的Su-33更為優秀。因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宣傳殲-11雖然是仿自俄羅斯的Su-27SK,但中國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良,已超越了俄羅斯現役的Su-27系列戰機。
中國一開始引進俄羅斯的Su-27SK時,還簽署了授權生產合約,不過一開始組裝的殲-11A卻問題重重,雙方鬧的很不愉快。俄羅斯批評中方組裝品質太差,才造成諸多問題,中國則指責俄方技術人員偷偷留了一手,不願傾囊相授,最後甚至吵到生產中斷。在恢復生產後,中國痛定思痛,決定在殲-11A的授權生產合約結束後,大幅改良殲-11A落後的航電系統,更換有問題的複合材料,並解決基層部隊使用殲-11A時,所發現的諸多問題。這款改良後的戰機稱為殲-11B,是目前解放軍的主力空優戰機之一。中國說殲-15是從殲-11B發展而來,暗示了當初從烏克蘭取得的Su-33測試機,可能不完全。中國主要是參考Su-33在航艦上起降的設計,但機上的航電系統仍以殲-11B為主,殲-15是Su-33與殲-11B的獨特混血戰機,並非只是單純仿製俄羅斯的Su-33而已。
另外一點是中國正傾全力讓戰機能國產化,特別是換裝中國自製的發動機,以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殲-11B的國產比率,已經較殲-11A高出許多,說殲-15是延續殲-11B發展而來,更能強調中國已擁有大量生產殲-15的能力。殲-15過去最被外界質疑的一點,就是生產速度緩慢,已服役的數量並不多。甚至第二艘的山東號航空母艦都已經下水服役,配屬在艦上的殲-15還無法滿編。一般猜測原因可能是初期小批量生產的殲-15,仍在邊做邊改,一如中國武器軍備發展時,很常見的「小步快跑」策略。另外一個可能性,是受制於殲-15的發動機仍要向俄羅斯採購,導致中國不願意大量生產,而希望等待中國自製的渦扇-10發動機發展成熟。中國官方媒體如今證實,殲-15正開始換裝渦扇-10發動機,並且將會加速量產,就說明了殲-15的發展,應該已經逐漸成熟。
採用兩具渦扇-10的衍生型稱之為殲-15B,就之前中國官方媒體對渦扇-10的宣傳來看,這款新型發動機的壽命更長,更容易維修,能大幅改善過去俄羅斯發動機使用壽限過短與可靠性不佳的問題。但渦扇-10的真正性能如何,現在沒有太多能參考的資料,不過渦扇-10目前已被用於殲-20、殲-16、殲-11B與殲-10C等多款戰機,說明有一定的穩定度。中國之前投注相當多的資源與心力,研發國產的航空發動機,雖然一路上受到不少的阻礙,如計畫收購烏克蘭的航空發動機公司馬達.西奇(Motor Sich)時就受挫,但一路累積到現在,還是有一定成果。可高速運算的晶片與發動機是現代戰機的大腦與心臟,中國不計代價的投資研發國產發動機,性能如何姑且不論,但至少先解決了其中一個難題,不只促進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也極有助於國防自主與爭取外銷市場。
中國的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號日前也已下水艤裝與海試,艦上除了配備新型的電磁彈射系統,可搭載的艦載機更大幅超越之前的遼寧號與山東號,這應該也是中國必需加速生產殲-15的原因。中國官方媒體此次證實,福建號將採用具備彈射能力的殲-15T,說明之前外界猜測福建號將配備殲-31艦載機並不正確。這可能的原因並不難猜測,殲-31才剛剛開始發展,還不成熟,解放軍卻已經生產並操作殲-15很長一段時間。福建號是世界上第二艘採用電磁彈射的航空母艦,但最先採用這種彈射裝置的美國海軍福特號航空母艦,卻問題百出。中國選擇比較保守的發展路線,是很合理的策略。殲-15T可能會先在福建號上服役一陣子,等到操作電磁彈射系統的經驗比較成熟後,殲-31也發展完成,再慢慢讓殲-31登上福建號,完成大型航空母艦與先進艦載機的作戰組合。
殲-31原本稱為FC-31,是中國在研發殲-20以外,另外一款具備匿蹤能力的新型戰機。中國同時發展兩款次世代戰機,有幾個可能考量:一是平衡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與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由成飛發展殲-20,瀋飛發展FC-31,讓雙方都能分配到資源。二是師法美國,以大型的殲-20仿效F-22,擔任制空戰機,FC-31則扮演類似於F-35的角色,做為輕型多用途戰機。由於中國FC編號開頭的戰機,主要用於外銷,FC-31也代表中國爭取海外市場的企圖心。不過隨著美國的F-35戰機開始快速量產,不只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已被部署在第一島鏈,甚至登上兩棲突擊艦做為閃電航艦的艦載機。日韓等國的空軍也開始接收F-35A,美國海軍的第一個F-35C中隊,也隨著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到西太平洋進行測試。都讓中國的壓力越來越大,必需尋求新型的艦載機與之抗衡。
畢竟仿自Su-33的殲-15,繼承了Su-33的許多缺點,即使殲-15進行局部的升級改良,仍然是一款第四代戰機,難以與第五代的F-35抗衡。以近來在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網站上的一篇投書為例,就質疑Su-33過於龐大的機身尺寸,並不適合擔任艦載機,因為這浪費了最為寶貴的艦上空間,更不利於在狹窄的飛行甲板上進行短場起降。由於俄羅斯後來只有一艘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因此Su-33的生產數量非常有限,可能只有35架左右,這也導致俄羅斯升級Su-33的計畫胎死腹中,已嘗試讓MiG-29K來取代Su-33。印度在發展航空母艦時,也是在仔細評估後,直接選擇引進MiG-29K,都說明Su-33體型過大又跟不上時代的問題。殲-15的航電系統雖然繼承自殲-11B,但外型與Su-33幾乎一模一樣,也面臨了相同的問題,暫時看來仍無解。
所以下一代的殲-31取代殲-15,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就目前來研判,中國下一階段的航空母艦戰力發展將分為三個階段:短期目標是讓福建號搭配殲-15T能順暢運作,確定電磁彈射系統沒有問題,並且學習大型航空母艦的操作方式與戰術運用,逐步累積經驗。中期目標是將福建號上的殲-15T換裝成殲-31,讓福建號的戰力倍增,追上美國的航空母艦。長期的目標是興建核動力的第四艘大型航空母艦,配備升級改良過的殲-31,徹底與美國的航空母艦比肩。到時候老邁的遼寧號大概也必需退役了,改由山東號接手訓練艦的工作,初期生產的殲-15應該也會退出現役,只保留部份擔任特殊任務的殲-15T,擔任電戰、空中加油、對地打擊等工作,以充份利用其體型大,酬載能力強的優點。
目前殲-15最重要的幾個進展,包括已經成功發展出了夥伴加油莢艙,可以由一架殲-15擔任空中加油機,為別的殲-15進行空中加油。這種夥伴加油莢艙是強化艦載機戰力的一項重要裝備,因為艦載機從飛行甲板上起飛,有重量限制,特別是滑跳起飛的限制會更嚴格,讓艦載機無法酬載足夠的油料與武器。有了夥伴加油莢艙,準備出擊的殲-15就能掛載更多武器,只攜帶部份油料,等到成功升空以後再進行空中加油,使殲-15能滿載油料與武器執行作戰任務。此外,中國之前成功以殲-16戰鬥轟炸機為基礎,研發出殲-16D電戰機,並將這項技術轉移到艦載機上。殲-15D電戰機的出現,不只能獨立進行電子作戰,也可為殲-15提供電磁掩護。再加上中國正在全力發展空警-600,這架艦載型的空中預警機,將會與福建號一起服役,讓中國航空母艦的戰力更為完備。
綜合來看,中國發展艦載機的過程曲折又漫長,並不符合經濟效益,最後所催生的殲-15也不盡如人意。但殲-15最重要的價值,在於讓解放軍掌握艦載機的關鍵技術,並取得在航空母艦上操作的寶貴經驗,這些都是千金難買的。就像當初購入遼寧號一樣,這艘航空母艦的戰力恐怕有限,但卻成了中國發展航艦戰力的墊腳石。而這樣到底值不值得,恐怕見仁見智,就純粹軍事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一個值得效法的方式,甚至就國家的整體發展來說,已產生排擠效應,影響到國計民生。但就戰術、戰略上來看,這有助於中國擴展勢力,威嚇鄰國,控制南海,包圍台灣。大砲巨艦也能建立民族自信心,並團結社會,宣揚國力,有很高的政治價值。只是放棄韜光養晦的策略,顯露出野心,勢必會付出代價,美國的積極圍堵,雙方關係陷入緊張,就是無可避免的後果。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